标签列表

股灾百日需回答三个问题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09-22 16:55:37

“牛市”和“熊市”相生相伴,是硬币的正反面。反思股灾要从牛市的成因开始:

【6月15日至今,股灾历经百天。期间,上证指数跌去近50%;沪深上市公司超过20万亿市值灰飞烟灭;7-8月份,300万个市值超10万元投资者消失……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管理层一直执着希望发展股市、债券等直接融资手段。那么,股灾百天之时,是时候来反思一下了。林加力赐稿观察者网认为,站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反思此次股灾,需先回答三的几个问题:牛是怎么疯的?谁该为疯牛负责?A股是否有慢牛?】

距本轮股灾开始已有三个多月。我们见证了政策利好频出、证金万亿救市、央行降准降息、期指变相关停,但股市仍跌跌不休,平均每3.5个交易日就有一次“千股跌停”。下跌不能怪期指,降息也不能救股市,站在这个时点上,我们有必要反思本轮股灾的成因,在历史中总结经验与教训,以开启资本市场更好的将来。

“牛市”和“熊市”相生相伴,是硬币的正反面。反思股灾要从牛市的成因开始:

一问:牛是怎么疯的?

在2014年7月份,中国A股市场距2007年的巅峰已过去七年。对许多老股民来说,当年的股票账户已经是历史沉珂;而对大多数新生代,股票市场仍只是财经新闻上的1个指数,和个人关系并不大。但就在这个时点,暗流已开始涌动,风暴的种子正悄悄萌芽,很快将席卷中国。

在07年股市暴跌后的七年中,中国最好的金融投资渠道一直是“非标”。(即“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是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权、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收)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等。”观察者网注)。

以信托产品为例,它不仅有高达10%的高额收益,更有七年不破的刚性兑付金身,吸引着来自银行、产业资本、高净值个人的巨额资金。而非标的发展史,也是一段监管失灵的历史。

——2008年次贷危机后,中国货币超发,监管部门严控银行信贷以防过度投资。而银行则以“银信合作”规避管制,非标横空出世。

——2012年,银监会加强银信合作监管。银行则通过券商、基金、保险、租赁等新通道成功绕过。

——2013年,银监会意识到管通道不如管资金源头,以8号文限制银行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对此,银行改用了自营资金,非标事业继续高速发展。

——2014年初,国务院发出107号文《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终于协调各部门管住了非标。

非标受到监管挤压之后,分析师主流观点认为,挤出的资金将流入债券市场和银行信贷,有利于工商企业获得更多债务资本、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但这一美好的愿望再度落空。

对于习惯了无风险高收益的资本来说,债券市场的收益显然过低;低风险贷款往往要定价在基准利率以下,也没有吸引力;而房地产在二三四线城市库存过剩,似乎快要涨到尽头。那么,买什么?怎么买?

很快,无孔不入的资本就在被遗忘多年的股票市场里,找到了一片新天地。由下图可以看到,从2011年开始,工行股息率就一直高于国开债收益率,且逐年稳步上涨。

买什么:银行股

银行股因缺少炒作价值,又被资本市场无故看空,股价普遍跌到净资产的0.5-0.8倍,市盈率跌到4-5倍,几乎没有下跌风险。公司净资产还以每年10%以上速度稳步增长,股票分红率往往超过债券收益。这就解决了“买什么”的问题:以银行股为首的大蓝筹股。

怎么买:杠杆工具

而对于“怎么买”的问题,虽然银行资金不能直接投资股票,却并未规定不能借钱给别人买。伞形信托、单一结构化证券投资信托的出现,解决了银行怎么买的问题。加上已有的民间配资、融资融券等工具,使“杠杠牛”成为本次牛市的一大特征。

终于,资金在2014年7月开始大举进入股市。非标监管的结局是A股大牛,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也包括监管机构。

降息之后:市场利率没降,牛却疯了

既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政治任务并未达成,央行遂于2014年11月开启了降息之路。但降息之后,市场利率反而大幅攀升。原因在于:股票是当时最好的投资机会,降息刺激资金涌入股市,债券市场反而受损。政策又一次失灵,而且一而再、再而三。

非标监管是打开牛栏的钥匙,而杠杠工具为疯牛提供了兴奋剂,降息则最终挥下了策动万牛奔腾的皮鞭。疯牛跑起来后,其巨大的赚钱效应进一步吸引了全社会的资本,从此“千金难买牛回头”。

股指暴涨的结局,必定是暴跌。“改革牛”、“政策牛”的美丽谎言并不能阻止股市到顶。疯牛击鼓传花的游戏本质从未改变,每次却要改头换面,用不同的故事圆谎,让人相信这次不一样。但泡沫的结局从未不同,唯有“破灭”一途。“日本买下美国”?日经指数在1989年见顶,至今没有涨回去。“互联网改变世界”?纳斯达克2001年跌去了80%。而中国这次,是“政策牛、改革牛”。

本次股市暴露了一个矛盾:在经济新常态下,高息资产已逐步消亡。国内实体经济的回报率下滑,使经济无法持续供给充足的高息资产。但资金的收益率目标并未显著下降,从而涌入高收益高风险的股票市场,最终酿成股灾。——这是非标监管导致A股大牛的深层次原因。

二问:疯牛谁之责?

高息资产消亡与收益率目标高企的矛盾,并不必然导致股灾。政府有许多管理失当之处,才最终酿成了苦果。

银监会:放任银行资金进入股市,放任杠杆工具发展

银行资金不能进入股市,这是银行监管最基本的原则之一,也是1929年“大萧条”总结出的历史教训。但在本次牛市中,银行资金入市并未引起警惕。

本次牛市中,银行以优先级资金的形式,大举进入股票市场。不仅给伞形信托配资,给单一结构化信托配资,还购买券商两融收益权,发放大股东股票质押贷款。甚至,许多银行在牛市途中很“适时”地推出了无抵押零售贷款,放款迅速,还款方便,不监管用途。理财经理在推广时也会暗示客户,资金可以用于炒股。

在内部风险计量时,银行一般仅计算这部分资金的信用风险。而事实上,其风险实质更接近于股票市场风险,存在严重的风险低估。例如,若给私募基金的配资出现大幅亏损,劣后方几乎无可能赔偿优先级的损失。其风险大小并不基于劣后方的信用,而主要基于市场走势。

银行大幅低估了其所承担的股市系统性风险,如果这次股灾没有政府救市,银行将出现大面积亏损。银行作为需要平衡风险和收益的金融机构,并未真实计量业务面对的实质风险,而仅仅追求短期利润,反应了国内商业银行在风险经营方面的不成熟。

银监会作为监管机构,在银行出现过高风险经营行为时,并未给予监管和指导,也没有对相关杠杆工具进行管理,未能履行其应有职责。

证监会:对杠杆资金,前期监管缺失,后期监管过急

本轮牛市顶峰的中国股市杠杆率很高。仅场内融资方面,融资余额就占标的股流通市值的10%左右,如果去除前10大流通股东的股份,融资占比平均超过20%。若再考虑伞形信托、单一信托、民间配资公司等场外配资,实际杠杆率更高。

对于快速上升的杠杆率,证监会在前期并未有所警惕,偶尔有整顿的风声也都是不了了之。到后期杠杆率过高时,又过快过急清理,搞一刀切,引发了系统性风险。

央行:降息是经济需要,但与银监证监的协调有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中枢的下降,存贷款利率下降是必然要求。下图是A股上市公司除金融业以外22个行业的“息税前利润/总资产”比率:

仅有7个行业的比率高于社会平均贷款利率。也就是说,如果以平均贷款利率借款扩大生产,超过2/3行业连贷款利息都挣不回来。结合经济形势的下滑,央行降息确有必要。降息也切实降低了平均贷款利率:

降息虽然是推动本轮牛市的最直接动力,但央行从履行其主要监管职能来说,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央行对第一次降息后股票市场的暴涨并未有所警惕,也没有协调银监、证监部门对股票市场进行恰当的管理,在股市受降息刺激涨幅明显脱离基本面的情况下,仍然连续降息,终酿股灾。

这一方面,是中国金融管理条块分割所导致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传统金融体系长期漠视股票市场的影响。中国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银行业总资产已达188万亿元,比股市规模高一个数量级。股票市场在社会融资总额中的占比长期低于5%,而历史上的股灾也没有导致严重的经济萧条,使得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学术界都长期存在“股市大跌对经济影响有限”的观点。事实上,随着中国股市规模的扩张,以及金融创新带来风险传染性的显著提升,股灾的能量已远超股市“幼年”时期,需要引起警惕。

官媒:外行部门的推波助澜

在股灾的演进过程中,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官方背景的媒体,都在“政策牛”、“改革牛”的舆论背景下,一味迎合市场的错误论调,发表了一些诸如“4000点才是A股牛市的开端”的不恰当言论。

人造牛市并不能承载中国梦,后面必然导致的崩盘反而会让中国错过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经过这次股灾,我们需要反思社会各界对“牛市”的态度。“牛市”和“熊市”总是相生相伴,为“牛市”摇旗呐喊的人,也是“熊市”的始作俑者。

三问:A股能否有慢牛?

回顾一下A股的牛熊转换历史,我们会发现,“慢牛”这种物种,在A股历史上似乎没有出现过:

股市的暴涨暴跌是A股的常态。而近年来,牛短熊长的趋势更加明显。2001年的熊市持续了4年,而2009年以后的熊市则持续了5年。对于投资者来说,要充分估计熊市的长度,A股历史上最短的熊市也持续了0.5年。

笔者认为A股无慢牛的主要原因在于:A股长期投资回报过低,投资者不能通过企业成长与分红获得合理回报,不具备长期持股的动机。而长期回报过低的原因在于:股票估值过高。

剔除掉银行股,A股近20年的平均盈利增长率是5.88%,市盈率的历史中位数是34.1倍,历史平均分红率低于1.5%。按照现金流折现模型计算,其长期投资回报率仅为6%左右,甚至低于社会贷款平均利率,而风险却很高。如果要使得股票投资在这样的盈利增长率上获得10%的收益,则需要在40%分红比例下,以10倍PE估值。

A股的长期投资回报过低,使得投资者不愿意长期持有股票。股价=盈利*市盈率。企业盈利带来的收益只有6%。因而,市场只有在市盈率大幅上涨的时候才能获得合适回报。但市场的上涨总有尽头,市盈率不会无止境提高。一旦市盈率上涨步伐停歇,资金就该撤出股市了。表现出来就是暴涨暴跌,资金不愿意长期停留在股市内忍受低收益高风险。

而在杠杆牛市中,这种股市长期低收益的特征更加致命。银行给出的杠杆资金成本大多在7-8%,券商融资融券利率大多在8-9%,而民间配资公司甚至有超过30%的利率。融资盘绝不可能长期以8%的融资成本投资长期收益6%的股票,能够承受这种融资成本的投资品种,可能也只有银行股了。一旦市场略有动荡,就会有资金陆续撤出,导致市场进一步下跌,形成滚雪球式的雪崩。

股票发行的审批制,是估值过高的首要原因。证监会长期把持着股票发行的审批,使得中国股票市场供需失衡。一方面,是居民财富增长后的股票投资需求增长;另一方面,发行审批制下股票供给不足。这种供给短缺,使得中国私募股权市场和A股市场的股权之间存在数倍的估值差距,也成为企业希望上市的首要原因。这种估值差在A股和海外市场之间也可以观察到。

以后随着A股注册制的推行,A股与私募股权市场的估值将会趋向一致。随着跨境资本自由流动的开放,A股与海外市场的估值也将接轨——结果当时是A股的下跌。但从更长期来看,这将是A股估值回到合理区间,让投资者真正能够通过长期持有A股获得合理回报,让A股市场真正迎来稳定繁荣的慢牛时代。

小结:经过股灾的教训,大家对“牛市”应当有新的理解,“牛市”的另一面往往是“熊市”,政府也不应当发动政策牛市。对于市场参与各方来说,投资者应当变得更加成熟,在经济新常态下降低对收益的期望。

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应当进一步提高风险运营能力,不被高风险业务带来的高利润所迷惑。监管机构在金融市场关联度不断提高、风险传染性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应当提高监管的统筹协调水平,并提高对股票市场的重视程度。最后,我们不能因为股灾了让注册制改革停滞,注册制后才有慢牛。经历洗礼后,让我们期待一个更好的中国资本市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