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林书成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20-09-09 15:17:57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支持监督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攻坚克难、爬坡实干,全力推进“三个加快”,夺取了灾后重建全面胜利,保持了高速发展强劲势头,实现了“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完成了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亮点纷呈。
―― GDP突破千亿大关。GDP实现1189.1亿元,增长15.2%,在绵阳发展史上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跨入全省经济总量“千亿俱乐部”。财政总收入实现172.1亿元,增长44.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65.6亿元,增长45.2%。
――工业经济提速升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502.1亿元,增长23.7%,增加值总量排在全省第4位,成为2002年以来发展最快、发展最好的一年。
――文明创建喜摘桂冠。成功夺取全国文明城市“金牌”,成为全省首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城市,实现了540万绵州儿女16年来的夙愿。
――居民收入大幅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998元、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83元、增长20.9%,分别超过“十一五”年均增速2.4和7.6个百分点。
――灾区发生历史巨变。截止12月底,纳入重建规划的7314个项目完工99%,2267.3亿元总投资完成99.9%。灾区从悲壮走向豪迈、从重生走向跨越,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事实证明,过去的一年,是绵阳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全市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发展势头进一步趋好、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呈现出速度与效益同步提高、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作为绵阳人民,我们有理由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一、灾后重建取得全面胜利
灾区基础设施根本性改善。751所学校、381个医疗卫生机构、232所敬老院和福利院、3094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成投用,7610公里重建公路实现通车,7.41万处震损水利工程得到修复。灾区基础设施,尤其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整体跨越,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迁。
灾区产业发展再生性跨越。882个工业重建项目全部完工。660个农业(含农机、畜牧)重建项目完工99.2%。183个市场服务体系重建项目完工97.8%。42个旅游重建项目完工88.1%。4个对口援建园区签约入园企业312户,协议引资380亿元。产业快速恢复和提升,为灾区当前和长远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灾区城乡面貌整体性提升。成功解决城乡163.5万户、362.9万人住房问题。唐家山堰塞湖应急治理工程全面完成,北川地震纪念馆主体工程完工。北川新县城建成入住,成为“城建工程的标志、抗震精神的标志、文化遗产的标志”。16个重点重建集镇形成主体功能,建成一批布局科学、功能配套的现代化新城镇。灾后重建项目资金监管到位,没有出现重大质量问题,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灾区所到之处,新城拔地而起,道路四通八达,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日新月异。
各位代表,灾后重建是一幅气壮山河、波澜壮阔的恢弘画卷,是一份心手相牵、感天动地的民族大爱,是一首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人民赞歌。回顾重建历程,全市各族人民化灾难为动力,承关怀而奋进,以勤劳的双手、无比的智慧和英雄的气概,大力推进灾区重建和发展振兴,实现了“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创造了人类重建史上的奇迹。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尊重规律、统筹谋划是科学重建的根本前提,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是科学重建的核心理念,自力更生、苦干实干是科学重建的强大动力,全程审计、公开透明是科学重建的重要保障,这必将指引我们夺取新的更大的胜利!
此时此刻,我们特别感恩倾情倾力支援我市的中央各部委、各援建省市、省级各部门和人民子弟兵、全国各族人民,以及海内外同胞与国际友人,他们的无疆大爱、宝贵精神和丰功伟绩必将永载史册!
二、“十二五”实现良好开局
投资消费稳步增长。健全重大项目建设工作机制,努力在重建基本结束的情况下保持投资高位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0.9亿元。成绵乐客专、成西客专、成兰铁路加快建设。绵遂高速建成通车,成绵高速复线、成绵南高速、绕城高速南环线建设进展顺利。川航绵阳基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62.3万人次。武都水库下闸蓄水,武引二期灌区工程、开茂水库等工程加快推进,“全域灌溉”取得重大进展。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4亿元,增长17.8%。
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三次产业结构由2009年的19.1∶45.8∶35.1调整为2011年的16.7∶51.9∶31.4,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规模以上企业净增66户、达到708户,实现总产值1776.3亿元、增长32.1%,实现净利润96.3亿元、增长43.8%。长富智能手机、攀长钢改造提升等项目顺利推进,绵阳烟厂新基地、华晨汽车南方基地等项目竣工投产。东材科技、仁智油服成功上市。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9%,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减排目标。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650.7亿元、增长19%,占GDP的54.7%。农林牧渔总产值增长3.9%,粮食总产量达到239万吨,生猪出栏576.2万头,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47.2%。服务业蓬勃发展,实现增加值373.3亿元。国家科技与金融结合城市试点顺利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达到14家。保险业、证券业实现健康发展。旅游业总收入达到97.2亿元,增长49%。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序启动。扩权强县试点进展顺利,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人才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区域合作迈出新步伐,开放型经济水平持续提升。成功引进世界500强富士康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到位内资487.7亿元、增长27.3%,到位外资3.2亿美元、增长16.8%。外事、台务、侨务、口岸、海关、检验检疫等工作得到加强,实现进出口总额18.5亿美元、增长15.9%。
三、科技城建设进入新阶段
军民融合持续推进。成功召开科技城部际协调小组第十次会议,《绵阳科技城发展规划(2011~2015年)》获国务院批复。科学新城核心项目工程选址答辩绵阳在6个备选城市中位居第一,空气动力新城、航空新城加快建设。三网融合与物联网、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见成效。西普化工、九九瑞迪等军民融合企业快速发展,国家新型工业化(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加快推进。军民融合企业达到120家,产值达到815亿元。新增专利授权1362件,科技进步综合水平指数达到59.6%。
园区集聚效应增强。园区产业集中度达到73.7%,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达到74.7%。“一县一园区”格局已经形成,园区规划面积347.4平方公里,综合承载能力大幅提升。电子信息和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初具规模,高新区成为全省第三个500亿产业园区。
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进一步完善,“一城三区四带”空间发展布局基本形成,城镇化率达到41.8%。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改善,二环路等市政工程加快建设,剑南路东段、跃进北路、长虹大道南段等11条骨干道路改造完毕。完成平政高架桥、南河大桥等堵点整治,新建钢结构人行天桥7座,城区交通拥堵得到缓解。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和城区视频监控系统建成投入使用。生态城市建设成效显著,新增绿地48万平方米。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100%。城南新区、城西新区、科教创新区等城市新区建设有序推进,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03平方公里,城区总人口达到107万。
四、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社会保障不断增强。投入117.7亿元实施“十项民生工程”,108个民生项目全面完成。城镇新增就业4.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中期评估获优秀档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农保参保人数84.4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5.3万人,新农合参合率99.3%。30.7万城乡困难群众实现最低生活保障,2.5万名“三孤”人员得到有效救助。物价水平总体稳定,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4.9%。2.7万套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廉租住房政策受益家庭3.5万户、10.3万人。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认真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科教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学前教育加快发展,“两基”工作通过国检。职教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高等院校规模不断扩大。成功承办全省首届残疾人文化艺术节,《大北川》荣获“第二届全国戏剧文化奖”金奖。全市文化馆(站)、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取得优异成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复评。人口低生育水平总体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5‰以内。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3%和98.6%。统计、档案、工商、科协、老龄、气象、水文、地方志、红十字、妇女儿童、防震减灾、住房公积金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广泛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社会不稳定因素大排查、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社会矛盾化解率达到97%。全面推行“五零”和“421”工作法,社会管理全面加强。深入开展“清网行动”等专项斗争,城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健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和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力度,成功处置涪江河水质异常突发事件。强化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国防动员、双拥优抚、人防等工作稳步进行,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民族、宗教、国安、保密、扶贫移民等工作扎实推进。
一年来,我们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着力转变职能、提高效能,政务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全年累计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211项、调整124项、取消25项、下放15项,审批承诺办理时限在法定时限的基础上平均提速75.2%。深入推行“两集中、两到位”,严格落实“三项制度”,政务服务中心窗口现场办结率达到100%。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意见150件、政协提案435件,办结率达到100%。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面对特殊时期、特殊考验,全市人民负重前行、坚韧奋进,开创了加快发展的崭新局面,奠定了跨越发展的坚实基础。成绩来之不易,奋斗充满艰辛。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市委正确领导,市人大、市政协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支持监督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驻绵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绵阳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各级领导、援建人员、各界朋友,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保持投资持续稳定增长压力巨大;科技城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产业引领作用亟待提升;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保障问题比较突出;招商引资尚未实现根本性突破;重建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需突破一些关键环节;个别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办事效率不高、工作作风漂浮。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12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我市灾后重建任务胜利完成后的第一年,也是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和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的总体部署,按照“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突出“规模扩大、结构调整、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的总体目标,把握“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投资拉动、产业支撑四个着力重点,大力实施“规划项目产业投资攻坚年”和“开放合作突破年”,做强做大产业,做大做美城市,做牢做优基础,做实做好民生,加快建设绵阳国家科技城,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灾后美好新家园发展振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全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GDP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要认真把握以下几点:
――抓投资,稳增势。坚持把扩大投资作为“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有效手段,把握投资的方向和重点,坚持不懈地推进以交通、水利、产业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投资的持续增长拉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抓产业,强支撑。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进一步做强做大“2+4”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着力构建附加值高、创新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抓两化,谋发展。坚持把“两化”互动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绵阳加快发展的“重头戏”,努力保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势头,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拓展发展新空间,聚集跨越新优势,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绵阳在全省的地位。
――抓开放,增活力。牢牢把握新一轮发展黄金机遇期,大力实施“开放合作突破年”,加强区域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努力把绵阳打造成为西部内陆外来投资的首选地。
――抓统筹,促和谐。坚持把城乡统筹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按照“一城三区四带”空间布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构建现代城乡新形态,推动城乡一体发展、和谐发展,不断增强城乡居民幸福感。
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突出项目建设,着力保持投资稳定增长
大力实施“规划项目产业投资攻坚年”,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实效,确保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0亿元。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推进总投资622.1亿元的115个省市重点项目,计划完成投资182.9亿元。加快推进成绵乐客专、成西客专、成兰铁路等在建铁路项目,做好绵南铁路、绵遂铁路前期工作。加快建设绕城高速,确保年内成绵高速复线、成绵南高速建成通车,积极推进绵九高速、绵西高速、绵万高速前期工作。加快绵阳航空基地建设,完善机场配套设施。抓好武引二期灌区工程、开茂水库等在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
拓展项目谋划深度。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和社会事业、节能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四大重点领域,立足资源优势,对接国家投向,谋划和储备一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确保投资高位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健全项目推进机制。推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人马、一抓到底”的工作模式,完善责任落实、目标倒逼、市场运作等推进机制。抓好要素保障,加强银企合作,做好土地供给,破解项目建设制约瓶颈,确保项目引得进、建设快、发展好。
二、实施三个倍增,着力稳定工业增长态势
坚定不移地实施优势企业、产业、园区倍增计划,放大存量,引进增量,做大总量,确保工业增加值总量继续在全省保持领先。
做大工业经济规模。加快推进“2+4”特色优势产业纵向延伸、横向配套、集群发展,重点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绵安北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带,力争“2+4”特色优势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支持长虹、九洲、攀长钢、新华等骨干企业做强做大,打造一批扎根型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壮大一批优势成长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确保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户以上。实施品牌战略,支持智能手机、信息家电和优质白酒等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强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
提升工业运行质量。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抓好攀长钢改造提升、东材科技新材料产业园等100个技改项目,完成技改投资260亿元以上。优先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加快发展产业高端,积极培育高端产业,着力提高产业附加值。大力发展高利税产业,重点扶持川渝中烟绵阳分厂、丰谷酒业等骨干企业上档升级。深入推进节能节水减排,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深入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推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制度。
优化工业发展环境。继续举全市之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积极营造“重工业、抓工业、兴工业”的浓厚氛围。坚持程序不减、时间缩短、效率提高,切实为企业发展服好务。强化工业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企业家培训工作,鼓励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支持园区扩区升级,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建成3个以上省级百亿园区。认真落实工业生产要素保障规划,适度超前做好工业发展所需的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配置。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重点支持新晨动力、长虹佳华、六合锻造等企业在年内上市融资。
三、围绕产城一体,着力提升城市发展水平
坚持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城市“三位一体”,注重多规衔接,加强区域统筹,全力打造全省“两化互动、产城一体”示范区。
加快特大城市建设。编制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和“一城三区”、“三江六岸”等区域规划。加快城南、城西、科创等城市新区建设,统筹推进旧城区改造。全力实施“城区治堵工程”,改造提升东方红大桥、科委立交桥、金柱园、安昌桥等主要干道重要节点,加快一环路南段、火车客站至机场直通道和剑南路等快速通道建设,力争年内完成治堵重点项目投入27.7亿元以上。优化城区交通路网管理,启动快速公交1号线可行性研究和设计。实施城市生态绿化工程,推进涪江右岸圣水到三江半岛、三江湖左岸、二环路沿线等生态绿化带建设。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提升改造金家林、磨家高速路出入口、机场等城市门户景观环境。积极推进绵阳城市第二水源建设。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巩固和扩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带动作用,着力构建以绵阳城区为中心、以县城为骨干、以重点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力争城镇化率提高1.6个百分点以上。集中规划打造绵安北、绵江平、绵三绵盐、绵梓新型城镇化示范带,全力推进安县、北川新县城与绵阳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支持江油、三台等一批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中等城市或大城市,打造江油武都、安县秀水、梓潼许州等15个部省级重点集镇,加快建设一批人口在5万人以上的中心集镇,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重点旅游镇、工业镇和商贸镇。加快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城和重点集镇集聚,增强吸纳就业和人口聚集功能,有序引导人口向县城和中心城镇集中。
繁荣发展城市经济。加快建设西部区域性科教中心、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5%以上。加快旅游目的地建设,推进旅游标准化工作,重点打造地震遗址科考游、大九寨东环线生态游、三国蜀道文化游3条核心线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旅游总收入120亿元以上。加强现代物流体系和平台建设,加快新皂、石塘、龙门、石马(东林)物流园区和江油、安县、三台物流中心建设。引进蓝天电脑百脑汇、欧尚商贸购物中心等大企业大集团,加快打造跃进路历史文化、安昌路精品服饰、健安街特色餐饮等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富临大都会、仙海首开等五星级酒店。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四、深化军民融合,着力推动科技城上台阶
深入实施《绵阳科技城发展规划(2011~2015年)》,以创新为先导,加快“五个地”建设,推动科技城建设实现战略性突破。
加快创新基地建设。大力实施重大创新基地建设工程,加快建设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航空新城、58所、电子九所灾后重建新区等创新基地,力争年内形成较大规模。积极争取中物院重大专项等国防科研项目,集聚国防科技优势资源,建设国防科技创新策源地。
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坚持“一院所、一企业、一产业、一特色”,健全和落实激励政策,鼓励在绵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就地产业化、民用化。实施创新型企业成长工程,支持九九瑞迪、利尔化学等军民融合企业做强做大,加快国家军民融合孵化中心、国家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军民融合技术交易中心和国家新型工业化(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新增军民融合企业10家以上。
加强创新能力培育。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培育引进创新创业人才。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完善政产学研对接机制,鼓励院企共建科研和生产实体,支持PDP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扶持东材高效环保阻燃剂、六合核电汽轮机组叶片冶炼等项目研发,力争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自主创新产品,年内新增专利授权1400件以上。加大科研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达到6.7%以上。积极开展国家科技与金融结合城市试点,加快构建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
五、坚持科技兴农,着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推进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加快建设“西南种业高地”,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粮食总产量达到240万吨以上。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建设壮大粮油、蔬菜、生猪等主导产业基地,巩固发展小家禽、奶牛、中药材、茶叶等区域性特色产业。加快盐亭、游仙、梓潼等省级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建设,创建部省市级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20个。狠抓“菜篮子”产品供给,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管理。加快培育重点龙头企业,力争新增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60个。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50%以上。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打造一批农产品特色品牌。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大规模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15万亩,全面提升耕地持续增产能力。扎实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抓好涪城、江油等“全域灌溉”试点。继续实施人畜饮水安全工程,解决2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790公里。切实抓好天然林保护、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平方公里。
成片整体建设新农村。坚持产业发展、新村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村级组织建设统筹推进,加快10个省市县三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启动新农村综合体试点。加强农村建房规划和建设指导,逐步改造提升农房品质。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连片创建工作,继续实施清洁能源、信息畅通等工程,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
六、发展文化经济,着力打造西部文化强市
坚持事业与产业并重,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繁荣文化经济,打造文化事业领先区、文化产业聚集区和文化创作示范区。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坚持“增加投入、激发活力、改善服务”,深化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完成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等转企改制,积极扶持转制院团面向市场、服务群众。加快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
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坚持“公益性、基础性、均等性、便利性”,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市级主流媒体的支持力度,打造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传媒。深入挖掘优势文化资源,繁荣文化艺术创作生产。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启动北川地震遗址区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申报工作。加快建设“三基地一窗口”,传承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雷锋精神。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文化建设成果。
加快文化产业振兴。编制《绵阳市文化产业发展振兴规划(2012―2020年)》,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深度融合,积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大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和文化产业“442”工程,加快“大北川禹羌文化产业园”、“三国蜀汉旅游产业园”等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建设。以文化创意、手机电视、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文化新业态为重点,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建设新兴文化业态集中地。
七、扩大改革开放,着力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开放,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加快把绵阳建设成为西部最具活力、最富商机的发展前沿和开放高地。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有序扩大部门预算公开范围,稳步推进“三公”经费公开。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扩权强县改革,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强化乡镇服务职能,加强乡镇财政建设。全面启动县级公务卡改革试点。加强和规范绵投、科发等政府投融资平台管理,有效防控和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快农村商业银行组建步伐。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深化土地、户籍、公共服务改革,推动城市与农村统筹协调发展。
提高招商引资实效。瞄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和成渝四个区域,聚焦央企、欧美、日韩、台港澳四大板块,突出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招商,力争引进资金500亿元以上。跟踪落实十二届西博会签约项目和“蓝天”、伊顿等重点项目。继续抓好西博会、广交会等重大参展招商活动,办好科技博览会暨军民融合高科技成果交易会。做好外事、台务、侨务和口岸、海关、检验检疫等工作。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认真落实国务院“新36条”等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文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完善财税、金融、土地资源、科技等扶持政策,为民间投资创造良好环境。鼓励民营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技术创新、品牌培育等方式转型升级,扶持银河建化、富临、兴事发等企业做强做大。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5%,提升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
八、促进民生改善,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切实做好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确保顺利通过国家考评验收。大力开展就业援助,重点解决下岗职工、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群众、被征地农民和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新增城镇就业4.2万人以上。加速实施整村推进和连片扶贫开发,集中力量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继续抓好惠民帮扶和应急救助工作。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符合享受低保的城乡困难群众应保尽保。推广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2.6万套。管理维护好民生设施,实现设施效益最大化。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着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保持普通高考全省“双第一”,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规范发展民营医疗机构。开展全国健康卡城市试点工作,完成国家重大传染病示范区项目。开工建设市中医院门诊综合楼二期工程。认真贯彻全民健身条例,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规划建设城西综合体育中心,举办市第五届运动会。认真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大力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健全“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继续实施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三项制度”,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积极发展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社会福利事业,支持慈善、红十字事业发展。加强档案、信息化、地方志等工作。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完善“大调解”机制,强化社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覆盖。深入开展社会治安专项打击和整治行动,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联动防控体系。做好“六五”普法、法治城市创建和法律援助工作。抓好矿山、道路交通、建筑工地、校车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坚决遏制和有效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严厉打击制售假劣食品药品违法犯罪行为。实施PM2.5专项监测,启动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做好公共安全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加强民族宗教工作,维护民族团结和宗教和睦。巩固国防动员建设成果,切实做好国防教育、征兵、民兵预备役和拥军优属工作。强化“两新组织”建设和管理。加强人防、移民、防震减灾、气象监测预报工作。
九、提高行政效能,着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坚持富民、惠民、亲民、为民,不断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努力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在加快发展中富民。不折不扣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重大决策部署,抢占发展先机,实施重点突破,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力争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缩小绵阳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提升绵阳的综合实力,让群众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得到更多实惠、实现共同富裕。
在依法行政中惠民。坚持把依法行政贯穿政府决策、执行的全过程,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加强行政效能监察,深化目标绩效管理试点。积极开展公务员教育培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在转变作风中亲民。巩固和扩大以“关键在于落实、根本在于解决问题”为主题的干部作风整顿活动成果,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不搞短期行为,不做表面文章。大力发扬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事必问责的“三事精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把时间精力用在研究工作、关注民生、解决问题和推动发展上。
在清正廉洁中为民。健全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清理规范行政权力,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深入实施“两集中、两到位”,健全以政务服务中心窗口为主导的行政审批运行机制。加强工程建设、土地出让、招投标和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监管,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腐败案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各位代表,稳定增势,责任重大;高位求进,任务艰巨;加快发展,使命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昂扬斗志,团结拼搏、开拓进取,为推进绵阳科学发展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和说明
1.千亿俱乐部:GDP达到1000亿的地级以上的城市组合,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目前,四川省内成都、绵阳、德阳、宜宾、南充、达州、凉山等市州GDP过千亿。
2. “一城三区四带”:“一城”即科技城,“三区”即科教创新区、城西新区、城南新区。科教创新区包括科创区、西科大、教育园区及“三新城”,城西新区主要是指高新区,城南新区包括经开区塘汛片区、农科区片区、游仙区五里梁片区,“四带”即绵安北、绵江平、绵三绵盐、绵梓产业带。
3. “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4. “五零工作法”:当好“明白人”,社情民意“零盲点”;当好“主持人”,矛盾纠纷“零激化”;当好“贴心人”,社区服务“零距离”;当好“情义人”,关爱帮扶“零缺失”;当好“牵头人”,共驻共建“零障碍”。
5. “421”工作法:“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的农村议事决策程序,即村党组织提议、村两委商议、村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会议决议,把决议内容与实施结果公开,村监委会实施监督审核。
6. “两集中、两到位”:一个行政机关的审批事项向一个处室集中、行政审批处室向行政审批服务中心集中,保障进驻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审批事项到位、审批权限到位。
7. “2+4”特色优势产业: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和冶金机械、新能源新材料、环保化工、食品及生物医药产业。
8. “442”工程:建设现代传媒、文化旅游、文艺演出和艺术品展销“四大文化产业集群”;建设以嫘祖、大禹、三国蜀汉、李白和文昌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产业带,以羌藏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产业带,以地震重建区为代表的重建文化产业带,以中物科技展览馆、亚洲最大风洞群、邓稼先故居为代表的“两弹一星”文化产业带等“四大文化产业带”;打造文化创意基地、国防科技文化基地“两大文化产业基地”。
9. “三基地一窗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基地,展示中国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勃勃生机的窗口。
10. “三公”经费:政府部门人员公务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
11. 国务院新36条:“非公经济36条”发布5年后,国务院2010年5月13日再次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共计36条,简称“新36条”。
12.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国务院为切实解决幼儿“入园难”,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规划新建、改扩建9万多所幼儿园,新增园位500多万个。
13. PM2.5: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可入肺颗粒物。通常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14. “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是指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股份合作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个体工商户、混合所有制经济组织等各类非国有集体独资的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是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统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