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黔南:迈向优质旅游发展新时代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8-11-18 03:54:56

  近年来,黔南州将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来打造,以旅游“九大工程”为抓手,全域旅游为路子,推动黔南旅游产业从高速旅游增长向优质旅游发展转变。

  眼下,一幅全力发展优质旅游的美丽实景正在黔南大地铺开,黔南也正已奋发赶超的姿态全力迈向优质旅游发展新时代。

  强化顶层设计积极创新旅游业态

  为补齐短板,强弱项。黔南州结合旅游实际,按照政策设计、工作部署、干部培训、督促检查、追责问责“五步工作法”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细落实,出台了《黔南州旅游提质升级着力打造综合旅游目的地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即黔南旅游“九大工程”,并组织各县(市)党政一把手召开旅游九大工程启动会议,进一步细化州、县(市)目标任务,根据区域特色制定针对性的目标,明确了责任单位。

  同时,黔南还依托交通优势,围绕线路丰富产品业态,注重旅游业态创新,差异化打造精品。

  围绕天文科普带打造贵阳—惠水—罗甸—平塘天文科普旅游线、围绕世界遗产打造贵阳一都匀—三都—荔波—独山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之旅、围绕贵阳贵安打造环贵阳一贵定一龙里一惠水一长顺黔中休闲旅游带等。推出了龙里中铁双龙镇巫山峡谷旅游景区、金海雪山景区、独山天洞景区、长顺神泉谷景区、罗甸高原千岛湖等景区。

  通过“旅游+”文化、农业、体育、研学、康养等产业,加强已有产品的提质升级,增强可游性,扩大消费,同时挖掘黔南各县(市)自身特点,打造各具特色的文艺精品。

  如都匀汉唐影视城通过“旅游+”文化的模式,打造成为集影视剧拍摄、创意互动、度假旅游等为一体的全影视产业链产业园,此项目日均可接待游客10万人次并满足20个剧组同时拍摄。都匀修建有以拍摄民清年代剧为主的毛尖小镇、以拍摄战争剧为主的巨升红色影视文化基地,以及拍摄宫廷古装戏的汉唐影视基地的三大影视基地,并联合荔波、瓮安、平塘、罗甸等县(市)的旅游景点作为外景拍摄基地,让开发区形成以影视为主线、影视服务、体验式旅游为主体的旅游业态布局,实现了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

  今年1-9月,黔南累计接待国内过夜游客540.0973万人次,同比增长13.37%;入境过夜游客9234人次,同比增长24.95%。

  强化服务意识让游客享受品质旅游

  近年来,黔南以强化服务意识,以游客需求为导向,指引景区提升服务质量,积极开展旅游商品品牌创建工作,发布了《黔南州促进旅游商品开发与利用的实施方案》《黔南州促进旅游商品开发与利用调研工作方案》,制定了《黔南旅游商品包装与促销宣传工作方案》。

  在实施服务业质量提升工程上,实现了线上审批旅行社《经营许可证》,积极推行《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黔南州乡村民俗旅舍等级划分标准》等标准,同时加强对非星级旅游酒店的监管和指导。乡村旅游方上配套完善了一批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各县(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围绕改厕、改圈、改厨等整治一批乡村旅游村寨。景区持续开展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的创建工作,加强景区标准化意识,提高规范管理服务水平。

  如荔波县通过实施交通秩序整顿、安全和卫生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以往游客投诉主要集中在候车时间长等问题得到了明显改观。经统计,2017年荔波景区同期游客投诉58起(其中候车问题39起),到2018年1-9月,游客投诉15起,其中,候车问题4起,5月份以来候车投诉为0,投诉数量较去年同期下降74%。

  同时,截止9月底,小七孔景区入园总人数突破250万人,同比增长80%;门票总收入突破亿元,同比增长66%,较去年提前125天完成破亿目标。

  强化旅游主题构建百花齐放的旅游格局

  近年来,黔南积极用“大营销”思路推动“大旅游”发展,启动了黔南州旅游形象宣传广告语评选活动,并结合黔南旅游四季特点和市场划分挖掘和提炼不同旅游产品的特色,征集系列旅游形象宣传口号。

  同时,黔南还以精品旅游线路为引领,景区、酒店让利为杠杆,旅游联盟为桥梁,大力开发黔南过夜游客市场。今年4月以来黔南通过开展“千车万人游·走进黔南”活动,旅行社组织万名以上游客走进荔波、独山,累计游客达14.35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达3.24万人次。

  此外,在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各县(市)还积极组织辖区内旅游企业开展节前旅游促销活动,推出一批旅游文化内涵突出、游客参与性强的旅游节庆活动。

  如三都万户水寨景区围绕水族端节开展系列活动,包括原生态歌舞表演《借端》,苗族风情表演等民俗活动;都匀经济开发区举办“2018‘杉木湖畔’全国民歌合唱邀请赛暨第二届杉木湖捕鱼节”,“国庆七天乐翻天·每天穿越三千年”国庆嘉年华以及龙里龙门镇首届捕鱼欢乐节等活动让游客流连忘返。

  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因内过夜旅游者49.58万人次,同比增长89.76%。

  强化旅游脱贫让群众吃上旅游饭

  打赢脱贫攻坚之战,黔南旅游不会缺位。为此黔南结合实际总结出“五带一保”(项目带人、景区带村、企业带户、资源开发带点、“旅游+”带面、多渠道保障贫困人口增收)旅游扶贫新模式,推动贫困人口创业就业。

  如荔波县瑶山乡高桥村充分发挥临近荔波大小七孔景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特色,选择发展旅游产业,走出了一条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保二分七加”的新型旅游扶贫之路。

  这一模式由合作社(公司)运作带动,解决了村、贫困户没有能力营运的难题。通过合作社(公司)市场化运作,不断推动旅游业发展,同时带动旅游服务业发展,群众可以参与到服务业中,就地解决群众就业问题。扶贫方式得到有效转变,提高了扶贫项目的竞争力,解决扶贫资金从输血式扶贫向具有造血功能式扶贫转变

  独山县麻尾镇麻尾村“千年布依寨景区”项目在建设期间,日均聘请贫困人口180多人次就业,人均每天收100元以上。项目建成后,景区安保、保洁等服务工作将带动约500人就业,助推麻往组及周边村组群众增收脱贫。

  三都水族自治县桃花马尾绣艺术品制作有限公司整合农村原有的制作能手和传承人资源,积极开展对贫困村、贫困户人员进行马尾绣制作技术培训,以“公司+基地+贫困村、贫困户+制作能手”的方式助推脱贫。

  贵定县金海雪山·四季花谷景区与村委达成推动村寨建设协议,将新鲜蔬菜、瓜果、家禽等交予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订单式生产销售,直接带动贫困户生产增收;福泉黄丝村依托农村、农业、农民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同时带动种植、加工、运输等产业发展,使旅游业逐步成为带动当地群众致富的龙头产业。目前,贵定县金海雪山·四季花谷景区年接待游客达到30万人次以上,实现乡村旅游接待收入1.85亿元。

  惠水好花红景区与新型农村合作社协作将订单发至农户手中,探索出了互联网助推乡村旅游发展的“好花红路径”,实现了“以销促产”,牛肉干、大米、黑糯米酒、辣椒、金钱桔、茶叶、菊花、小黄姜、野鸡蛋、核桃等丰富多样的农特产品变成了旅游商品,通过电商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贫困人口有了更为稳定的收入保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