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旅游+农业” “橘源小镇”重塑黄岩蜜橘品牌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8-09-26 20:11:31

  日前,在黄岩的中国柑橘博览园内,几名工人正在开挖橘树。“这些是病树,挖掉后,还要把下面的树根也清理掉,再种上新树,这样才能保证果品质量。”澄江凤洋村党支部书记彭华明说。

  位于黄岩城郊接合部的澄江街道,拥有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近年来,该街道以“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为抓手,以乡村振兴为目标,大力实施中国柑橘博览园提升工程。2017年,成功创建中国柑橘博览园3A级景区,游客突破50万人次,带动地方经济收入680多万元。

  提升蜜橘品质,打响品牌知名度

  澄江作为黄岩蜜橘发源地,有1700多年种植柑橘的历史。但近几年,黄岩蜜橘面临发展步伐缓慢、知名度下降的问题。为了改变现状,黄岩区通过政策激励、品质提升、品牌运作、市场营销等方式,全力提升黄岩蜜橘产业。

  “近年来,蜜橘品质下降、农户增收乏力,种植蜜橘的农户越来越少,因此提升蜜橘品质至关重要。”彭华明说,如今澄江街道通过与华中农业大学、省柑橘研究所设立柑橘科技同创中心,通过品种提升和科技攻关,大力提升柑橘品质。

  专业技术团队在对凤洋村等地的土壤、肥料、植株等进行取样分析后,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植株存在“黄龙病”,影响了果实的品质。对此,街道立刻开始着手整治,更换病树12000多株,同时推进“肥药双控”项目,优化土壤结构。

  为进一步保证蜜橘质量,凤洋村还借垃圾分类的契机,通过发酵植物茎叶、榨汁残渣,增强土壤肥力。“随着凤洋村蜜橘的品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来凤洋村购买蜜橘,黄岩蜜橘的品牌知名度再次打响。”彭华明说。

  村民彭德通是重新开始柑橘种植的种植户之一。他早年从事蜜橘批发,“上世纪90年代,黄岩的蜜橘就能卖到1块钱1斤,还不愁销路,往往蜜橘刚一摘下,就被抢购一空,但现在水果种类多了,销量也下滑了。”

  如今,彭德通看准机遇回乡创业,成立了凤来合作社,在种植的过程中坚持有机肥与科学种植相结合,并在收购过程中坚持品质优先的原则。“不合格的产品坚持不收,我们要将品牌推广出去,就得把好品质关。”

  凤洋、山头舟近5000亩连片橘林现已全部实施统防统治技术,采取“配方施肥、生草覆盖、病虫害绿色防控、完熟采收”等标准化生产集成技术,实现柑橘种植科学化、规模化、产业化、生态化,目前柑橘博览园已被列为浙江省标准化果园、浙江省柑橘品种改良示范基地。

  彭华明说,如今黄岩蜜橘更是村民发家致富的金果果,品质的提升带动了价格的上涨,凤洋村的蜜橘每斤能卖到8元,橘农实现增收。

  通过景区创建,实现产业振兴

  蜜橘虽小,却大有文章可做。2016年下半年,澄江街道明确了“甜蜜澄江·橘源小镇”的发展定位,借助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实施中国柑橘博览园提升工程,并以万亩柑橘观光园为核心,将周边蜜橘种植最集中的凤洋、焦坑、山头舟3个村打造成“橘源小镇”。

  作为黄岩蜜橘的发源地和主产地之一,凤洋村承担着“种植核心区”的重任——面积500亩的省柑橘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以及中国柑橘博览园。近年来,该村依托柑橘产业,挖掘橘文化,通过举办橘花节、柑橘采摘节等活动,吸引省内外游客,逐渐形成以游园区、赏橘花、采橘子为特色的观光旅游线路。

  “原先我们村没有着重开发旅游,当时人流量一年只有两三万人次,通过旅游开发之后,2016年人流量突破20万人次, 2017年突破50万人次,今年有望继续增加。”彭华明说,为了吸引游客,留住游客,他们还开展采摘观光旅游、烧烤亲子游,带动当地橘子销售和农家乐发展,致力于走一条农旅融合发展的致富路。

  此外,博览园内建有我国第一座以柑橘和橘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博物馆,集中展示了500多件与柑橘有关的展品,成为我国最大柑橘产业的文物史料收藏、展示、保护、研究和教育中心。“通过柑橘博物馆展现蜜橘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可以提升品牌形象。”

  农家乐旅游使凤洋柑橘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村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也使老百姓尝到了发展甜头,得到了实惠。

  “如今,旅游带动地方经济年收入680多万元。”彭华明说,通过景区创建,极大地提升了柑橘博览园的知名度,“旅游+农业”的发展模式,充分释放了红利,不仅提升了蜜橘品牌,还促进了农户增收,为蜜橘产业的振兴奠定了基础。

  点评

  面对传统产业品牌式微等现状,澄江街道大胆创新,积极寻求解决方法,结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制定产业振兴计划,充分利用互联网+、旅游+、生态+等助力产业振兴。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