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湘潭大学青年传媒中心实践团奔赴汶川三地助力旅游发展节点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6-09-10 21:25:22

  青年人网讯(通讯员 王安琪 胡佩 王忠尧) 山河有痕,重生涅槃。时隔八年,经受地震之殇的汶川在旅游业的助攻下从瓦砾中拔地而起,但随着地震热的降温,当地群众收入再次陷入低谷期。近日,湘潭大学青年传媒中心实践团9名学子奔赴汶川萝卜寨、映秀镇、水磨镇,实地走访三地,开展有关旅游扶贫的实践调研活动。

湘潭大学青年传媒中心实践团奔赴汶川三地助力旅游发展节点1

 

湘潭大学青年传媒中心实践团奔赴汶川三地助力旅游发展节点2

  云朵中的民族:被遗忘的羌族文化

  “破碎的岩石,流浪的云朵,沉默的泥土,因为这种力量的无处不在而耸起处处乡村。”实践团走进云朵中的民族——汶川县萝卜寨。

  灾后的萝卜寨生长得颇有力量,在国家和政府的扶持下,当地近1000户居民几乎全部移居新寨,被摧毁的水电路已全部重修完善。在特色农产品、自然风光的带动下,居民年收入显有增收。但过于单一的旅游服务,缺乏持续性地游客粘性度,且因农产品的季节限制,农闲时节,少有游客来往。

湘潭大学青年传媒中心实践团奔赴汶川三地助力旅游发展节点3

 

湘潭大学青年传媒中心实践团奔赴汶川三地助力旅游发展节点4

  “在人文旅游这一块,重点不突出,忽视羌文化元素的投入,旅游支点出现失衡,在游客面前展示出来的能够让他们体验的东西还很少很少。”萝卜寨村长马群勇向实践团介绍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早在2012年12月20日,萝卜寨就已被列入国家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当地羌族文明历史悠久,其文化从语言、服饰、手工技艺等,均与羌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展现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是羌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村长介绍,在12年底,政府引进了一家旅游产业公司,其改善宣传营销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萝卜寨在全国的知名度,但是却忽视了羌文化自身的传承,文化元素的投入几乎为0。

  实践团队成员张权也表示“汶川受大地震的影响,虽然旅游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完全没有能够支持它进行持续性长久发展的旅游热点,没有特别优秀的文化流传。”

对于目前旅游短板的限制,萝卜寨村干部积极应对,当地政府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对于引进旅游公司运营管理模式化的几次失败经历,萝卜寨村干部打开思路:本着“共同投入,共同盈利”的原则,让老百姓也参与进来,自己管自己。马村长表示:“现在村上打算由村民组建旅游协会,通过互联网把自己民族的一些特色,展示给不同地区的游客,让他们通过互联网平台了解萝卜寨旅游业发展的真正支点是什么。同时,雁门乡政府将开展互联网知识的普及活动,转变当地村民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把自身的一些民族文化,包括歌舞、农耕、饰品、饮食等文化,把这些还欠缺的东西直接投入到整个旅游的运作当中来。”

湘潭大学青年传媒中心实践团奔赴汶川三地助力旅游发展节点

  马村长对萝卜寨羌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满怀信心,“下一步是进行统一规范, 让老百姓以协会的名义带动村上的居民参与起来。都是土生土长的,对自身文化有很深的感情,民风民俗都很了解,很容易带动起来。”

  震中重灾区:陷于十字路口的抉择

  “死去的心血和远行的深爱终于重逢。因为这种本质的超常,我们都回来。回到祖国和民族的根脉和魂魄之中。”羌族诗人羊子(本名杨国庆)在长诗《汶川羌》中表露心迹,同时,也是整个汶川人民,整个民族的心声。

  作为汶川县地震中的重灾区,映秀镇村民伤亡严重,全镇因灾死亡近7000人;全镇受损、倒塌房屋1066户63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54272万元;耕地大面积被毁;基础设施损失极为严重,实际统计的所有损失不可估量,尤其是那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在渔子溪公墓前,遇到一位从都江堰赶来的老父亲,老父亲面容平静地告诉记者,他是来看儿子的,儿子就在地底下。“地上的人已老,地下的仍是儿童。”八年前的那场灾难,使多少家庭支离破碎。而八年后的今天,在缅怀过去的同时,更多是需要勇敢地去面对生活。正如鱼子溪公墓守墓人胡建国说的:“日子总要继续,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灾后留存的生命拒绝苟延残喘,他们在国家和政府,在四面八方的爱心人士的帮助下,自力更生,追赶地震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热点,仅用两年时间使家园重获新生,使得这座小镇得以恢复勃勃生机。据调查显示,除映秀精准扶贫的黄家院村之外,居民收入达到人均每年13000元,创业增收效果显著。

  在团队成员购买当地小吃时,卖土豆的村民恳切地说道:“我们这里虽然是旅游区,可是并不会将物价定的很高,因为我们接受过来自世界四面八方的援助,做人要懂得感恩。”

  如此淳朴厚道,如此感恩之情,溅湿了成员马亚林的眼。

  在经济需求的平衡与游客增长的旅游需求被打破之后,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弊端难免会逐渐显现。随着地震热的降温,群众收入增长乏力,映秀似乎将再次成为大山中的孤岛,被人们忘却至这边陲之地。对此,映秀镇镇长邹涛坦然,映秀如今处于差错发展阶段,受到体制模式、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一、二产业的过度开发等多重影响。

  面对旅游发展瓶颈,邹镇长向记者介绍镇人民政府准备从现有的四大版块的规划:第一,开展以培训经济为主体的特色经济,充分利用映秀作为四川省公务员培训基地的资源,积极开拓全国性的基地建设;第二,积极推进以枫香树种植为主的林业发展以及以花海、花田、茶业为主的林下产品的开发,利用茶马古道等旅游资源进行旅游产品的创新;第三,筹备大爱之旅、亲子牵手之旅、素质拓展等特色活动,建立由爱立方到漩口中学遗址的大环线体验式旅游项目;第四,与卧龙、耿达等地联合建设熊猫经济带,实现景区之间的互动合作。

  对于映秀镇形象定位问题,邹镇长表示如何选择仍有待商榷:“对那段历史的可以抹杀与淡化是行不通的,我们能做的以及愿意做的就是顺其自然。”大地震给这个小镇烙下印记,同时也使得世界记住了这个名字,如同离1976年已过去四十年的唐山。

  最后,邹镇长向记者介绍了目前映秀镇的主要旅游宣传方式:依托于以央视、卫视为主的传统媒体平台进行宣传片的宣传同时,打造微汶川、中国汶川网等新媒体平台,并做出一定成效,与麻辣社区、百度、腾讯等主流网站保持长期合作,致力于打造一张具有映秀小镇特色的人文名片。

  死亡与痛苦,一直是人们不愿触碰的话题,但映秀这样一个从死亡中重生,在痛苦中涅槃的城镇。面对发展的节点,她同样会以无畏的面貌继续展现勃勃生机。

  灾后重建第一镇 闪烁在青山绿水间

  古朴的水磨镇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寿溪河里的清流,遇及小土堆款款漫动,细水长流。旷远的天空,青黛色的山野,错落有致的居民,一幅天然而成的水墨画舒展开来。

  水磨镇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南部的岷江支流寿溪河畔,既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融区,在灾后重建中赋予其厚重的南粤新元素,内地风情和藏羌文化交相辉映,西蜀人文和禅佛文化联袂绽放。

  5.12大地震后,水磨古镇重建分为“禅寿老街、寿西湖、羌城”三大区。古今历史文化交汇、川广发展理念结合、藏羌人文风情荟萃,高山峡谷、湖光山色、古街林立、风情四溢,被誉为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第一镇。

  “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来这里旅游让人心态年轻不少咧!”一位来自安徽已过花甲之龄的游客笑呵呵地说到,交谈后,她兴趣盎然地邀请团队成员给自己拍照,在这好山好水间留下了最美好的剪影。

  据当地居民介绍,水磨镇震前是一个工业小镇,高耗能、高污染、低产能,创造的经济利润并不多。但在震后,古镇涅槃获得重生,结合历史和现代,将藏羌文化和内地风情完美融合,从发展工业蜕变为发展旅游文化,使水磨古镇的面目焕然一新。

  2015年,水磨镇首次融入集医疗、文化、膳食、运动、休闲于一体的汶川县1000平方公里生态康养区建设总体规划。该县在经济发展、旅游振兴方面致力于打好“生态”和“产业”两张牌,如水磨花谷生态庄园在种植花卉时坚持采用有机肥,打造“原生态”的天然环境;注重产业的多元化,推进传统优势行业——种茶业的发展,按照“南林北果+全域旅游(康养)”的县域经济总体布局,将茶叶种植加工作为林业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通过强化技能培训、加强交流拓展、力促建立合作社、打响手工制茶品牌、助力茶文化业态发展、推动生态农旅相融等举措,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切实增加当地群众的收入。尤其是生态庄园的建设,带动了水磨镇各村整体联动发展,产业规模化效益逐渐凸显,为全镇的精准扶贫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萝卜寨有文化但没有发掘出来,只是靠自驾游和单一的水果采摘支撑发展。映秀旅游形式单一,对牛圈沟和百花大桥等地方保护不够。而水磨给人的感觉是多方位、多产业均衡发展,借助地震之力一跃而起。”实践团成员通过实地走访三地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谈到。

  灾后重建第一镇——水磨,并非浪得虚名,同样经受地震的磨难,萝卜寨、映秀镇等汶川地区向水磨古镇可汲取的经验非常丰富,即使旅游发展元素会有些许不同,但总的思路与方法的核心却是不变的。“因地制宜,注重产业的多元化,以及提高旅游后续发展力,抓住国家和政府政策导向。”整个汶川将洒满阳光,熠熠生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