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历史名人与千佛山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2-31 05:01:51

  济南名士辈出,历朝历代来千佛山留下足迹的历史名人很多,有龙山文化时代的大舜、春秋时期的鲁班、周代黔娄子、唐代秦琼,宋代曾巩,还有北齐魏收、元代张养浩、于钦,明朝边贡、翁方纲,清朝乾隆皇帝、丁宝桢、王士祯、刘鹗(《老残游记》)、阮元、桂馥,近代有老舍、赵朴初、舒同、董必武、郭沫若、季羡林、徐北文等,他们先后在济南游历或生活,留下了大量吟咏千佛山的诗词文赋,为千佛山增添了无限的文韵墨香。

  

  舜帝与千佛山 今天,我们先从古代帝王与千佛山说起。据《史记》载,千佛山,古称历山。相传,上古时期虞舜帝曾耕田于历山下,故又称舜山、舜耕山,由此便可以推断,历史上第一位涉足千佛山的皇帝,无疑就是舜帝。

  

  舜,目重瞳子,所以人们叫他重华,史称虞舜。其人德高望重,才华超群,众人推举为尧帝佐理国家大事,后来他继承帝位治理天下,使国家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关于舜耕历山,最早见于《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舜耕历山,留下了很多美丽的传说故事。

  舜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明君,他在位三十九年,治理国家有方,深得百姓爱戴。但他的身世非常坎坷,幼年时曾受到不少磨难。舜的父亲是个瞎子,名叫瞽叟,善琴瑟。母亲名叫孟赢,与瞽叟结婚后生下二子,长子早亡,次子为舜。父母二人视舜为掌上明珠。舜也享受过一段幸福的生活。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不久,母亲孟赢因病辞世,后来父亲又给舜续娶了一位母亲。继母起初对舜还算可以,后来生了一男一女,便开始对舜疏远,感情渐渐恶化,总感到舜在身边非常碍眼,所以非打即骂,最后把他赶出家门。

  

  舜祠大殿彩绘壁画——《舜承尧日》 这时的舜已经逐渐长大,跟着本村的私塾先生学到了不少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尤其知道该怎样孝顺父母。为了不让父母生气,只好离家出走。他背上行李,依在大门外的树上,哭泣了好长一段时间,恋恋不舍地向北方走去。越过一方方荷塘,一片片绿浪,一条条小溪,不觉来到历山山顶,放眼一看,山和平地相连,荒田甚多。当地人居住的很是简陋,皆为洞穴,显示出东夷人当时的原始状态。

  虞舜在各处转了一转,寻到了一个山峪,树木茂密,小溪潺潺,景色甚佳,便随山就势,建造草堂,围起栅栏。农家小院很快建起,与当地穴居相比,显得异常文明。

  

  舜祠大殿彩绘壁画——《柴祭岱宗》 一天清晨,虞舜刚走到荒坡,正在用?刨地,只听一声长啸,山谷回响。虞舜回头一看,是一只大象走来,虞舜并不畏惧。那象朝虞舜点点头,摇摇尾、表示亲近。虞舜摸摸象的身体,象晃晃膀子,亲热了一阵子后,那象便用长鼻,卷起石头,向山坡远处抛去,之后又用长鼻拔荆棵、丛木之类,清除干净,再用巨齿耕地,一垅垅,一片片,不多时便开垦了好多亩平整松软的土地。以后,大象便与虞舜相依为命。

  一天,大象驮着种子、农具,虞舜跟在后面,向田间走去。走到田间,虞舜刚把盛种的布袋打开,准备撒种,就听一声鸟鸣,回荡于山谷。虞舜放眼一看,竟是一只巨大的凤凰从天际飞来,落在虞舜的身前,扑扇着翅膀,表示亲近,虞舜又抚摸着它的身体表示欢迎。然后凤凰衔起布袋,飞向天空,均匀地把种子撒在翻好的田中。撒完后将布袋放下,朝着原来的方向飞去。虞舜朝着飞去的凤凰挥手致谢,大象也朝着飞去的凤凰点头。

  收割的季节到了,大象用长鼻拔庄稼。天空中飞来的凤凰,也帮助虞舜收割,用嘴拔起衔着放在一块。然后,虞舜将庄稼捆好放在象背上,驮到了场院里。

  

  舜祠大殿彩绘壁画——《禹践舜祚》 一座粮仓矗立在场院内。虞舜准备到草堂内去取食物以慰劳象、凤凰。谁知大象、凤凰不见了。舜便到处寻找,却无影踪,于是急得流泪,随大声疾呼:“大象、凤凰,你在哪里?”山起回音,震撼山冈。找也找不到,呼又呼不出,便挥泪痛哭。正在此时,忽有老者在山谷出现,隐士风度,向虞舜走来劝道:“先生,不要悲伤了,我看那凤凰、大象,是为了给你解决困难来的,既然你的庄稼都收割完了,所以他们自然就走了。”

  虞舜点头称是,便停止了哭泣,向着大象、凤凰走去的方向,拜了三拜,然后自语道:“谢谢你们,我永远忘不了你们的恩德。”

  

  这便是舜耕历山时“象耕鸟耘”的故事,现在千佛山舜祠内的壁画上有所记述。另外还有“渔雷泽”、“陶河滨”、“帝舜南巡”、“逝葬苍梧”等,在此不一一赘述。改建前的舜祠,亦称重华宫。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说:“城南对山,山上有舜祠……《书》,舜耕历山也云在此。”《书》指的是《尚书》,为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时代典章文献的汇编,其中保存了商朝及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据此推断,这祠堂在商朝时代就出现了。 隋文帝杨坚与千佛山 众所周知,千佛山因千佛而得名,兴国禅寺千佛崖上至今保存完好的一百三十余尊佛像,乃是千佛山的精华之所在。那么,千佛山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佛像?它们是什么时候开凿的呢?这还要从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说起。

  

  

  隋文帝于开皇元年(公元581年)代周立隋时,正值北周武帝毁法之令刚刚解除之时。文帝立隋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普诏天下,任听出家为僧,并诏令天下人出钱营造佛教经像,令于五岳下各立寺一所,诏令在其父杨忠生前建功之处襄阳、隋阳、江陵、晋阳各立寺一所。这就使佛教在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得以进一步恢复,有文献记载,隋文帝恢复佛教之始,天下之人从风仰慕,仅民间所有佛经就多于儒家六经有数十百倍之多。

  

  隋文帝杨坚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相传,文帝乃出生于尼姑庵,并由一个名叫智仙的尼姑抚养成人。西魏文帝大统七年(公元541年),杨忠携妻吕氏住冯翊,六月的一天,吕氏生杨坚于当地的般若尼寺,因当时天气炎热,吕氏为婴儿扇凉,不料未出月的杨坚因着凉而不能啼哭,杨忠夫妇为此十分着急,恰寺中有一尼姑名叫智仙,特有神异,她不仅使杨坚啼声再发,而且还认为此孩有天佛神佑,当有大君之相,故请杨忠夫妇将杨坚寄养于尼寺中,并给婴孩取梵名为那罗延,意为金刚不坏。就这样,杨坚被留于般若尼寺中,由尼姑智仙抚养至十三岁。后周武帝灭法,杨坚已是大权在握,他曾使智仙隐居于皇宫之内,极力保护,使其免遭灭法之祸。

  

  隋文帝杨坚小时侯在尼姑庵中生活了十三年,受佛教的影响是很深的,尤其是智仙所谓天佛神佑的预言,以及后来他真的做了皇帝,使他对佛教产生了非同一般的感情,这便是隋文帝杨坚尊崇佛教的一个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文帝对南朝用兵,一举灭陈,统一了全国,他为此感到非常得意,并认为是神佛的保佑,他曾经常对人说:我兴由佛法。这是隋文帝尊崇佛教的又一重要因素。有关史籍在分析隋文帝的为人时,称他性多猜忌而不悦设学,但他却能热心于佛事,这也正是他与佛教关系非同一般的表现。 隋文帝在位二十四年,广兴佛事,主要表现在度僧、建寺、修塔、写经等。据载,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中,新造金、铜、檀香、象牙、石等佛像一万六千五百八十四躯,千佛崖上的一百余尊佛像正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至于为什么在千佛山上造佛,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说是隋文帝的母亲为济南历城人,他为纪念母亲而做;有说是文帝出于当时政治方面的需要而做;还有说是因为其自身不可言喻因素所所为,到底为何我们不得而知。来源:千佛山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