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精心着力古城保护?凸显历史传承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2-29 13:00:22
绵延流长的嘉陵江水,孕育着阆中这一方水土。古城内规整的历史街区和大片的居民建筑群,完整地展示了阆中古城的城市个性,更体现了它的历史价值、文化特色。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证明了阆中古城是一座活的古城,一座充满生机的古城,一座向人们讲述历史的古城。
十年前,古城内到处都是卷帘门窗、不协调现代建筑,显得十分杂乱无序。近年来,阆中市委市府高度重视古城保护与发展,通过科学规划、集中保护整治、合理发展,俨然,阆中古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古城,无论是从保存规模还是风貌格局都堪称西南首数。也正是因为古城所具有的典型传统风貌和珍贵历史遗存、独特的文化价值以及现状的堪忧,古城保护迫在眉睫。
为此,四川省人大于2004年7月专门颁布了《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这也首开了我省为一座县级历史文化名城立法保护的先河,我市人大也于2009年通过了《(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实施细则》。
在古城保护的思路上,依据《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坚持保护古城,开发新区和修旧如旧、复古如古的方针,对古城保护实行总体控制的思路,细化管理,对古城实行坚决拆、慎重建,对街区和院落改造实行一街一业态,一院一文化的思路,保护古城建筑的原生态,保护古城居民生活的原真性,让古城达到一种和谐人居的最具中国味的古城
阆中市专门设立了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并下设古城保护办公室,以常态化的方式开展工作,在保护管理中履行指导、协调、监督综合职能;实行了古城保护与开发政务公开,加强了古城管理部门机关效能建设;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原则,启动实施了“三古工程”等,通过不断完善保护制度、创新保护方式、加大保护力度、加强古城管理等举措逐步使古城保护步入制度化、科学化和人性化保护的轨道。
健全了周三联系办公制度、古城包街巡查制度、修缮准入等制度,强化了综合执法,对古城违改扩建的违法违规行为,实施严格处罚,建立了古城电子档案,实施了全域电子档案管理,对25类224处古遗迹,75处文物古迹、文物建筑和100家重点院落实行挂牌保护,制定了修缮指南和古城风貌整治技术要点等古城队伍实行专业化审查和培训,强化古城项目的论证,现场指导、方案评审、规委会审定严格程序实施科学保护。
近五年,我市投资4亿元整治了古城的街巷、供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规范整治了古城临街的匾、牌等构筑物,规范了古城的经营活动,投资6亿元对古城棚户区实施改造,先后投资近20亿逐步拆除了古城内25万平方米的不协调现代建筑,加快了古城外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做到了以古为魂,古为今用,古今结合。
古城区实行步行街,整个环境也好得多了,车辆不进来,几年来古城区游客量增加很多,商铺林立,整个店面的装修打造、整个商铺规范都做得比以前好多了。
现在古城的历史格局、整体风貌和传统文化得到较好的保护,历史的原真性得到更好地表达,保护管理的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强,文化在旅游中得到进一步彰显,旅游发展势头越来越显著。
( 杨琴 潘婷)
微信 langzhongshiwenlv
本平台为阆中文化旅游广播影视局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长按二维码关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