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如果你书读得少,就不要去虎丘。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2-07 03:34:09

  如果你书读得少,就不要去虎丘。

  2015-12-06口袋哥口袋苏州

  口袋苏州

  微信号 koudaisuzhou

  功能介绍 【口袋苏州】为您提供苏州最全旅游攻略、苏州最实用的旅游线路、苏州最小资的吃喝玩乐、一个专注苏州旅游的自媒体号;不定期举行粉丝回馈活动【口袋苏州,更懂生活】

  

  苏州最实用的自媒体号

  I ? SUZHOU,更?每一个在路上打拼的你

  

  最全面的吃喝玩乐攻略

  合作/投稿,请联系口袋哥

  微信号ccloook822

  每每有朋友问我苏州哪里最值得一去,我只说一地,便是虎丘。

  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和这座姑苏城同岁,远离市区安静悠闲,古雅之地不计其数,每一个字,每一块石头,一泉水,都是故事。面对这么多看不过来,听不完的典故,真的忍不住感叹一句,书读的少,就别来虎丘了,实在是惭愧!

  如果你从北方来,在火车上就能看到绿树丛中的一座小山和山上古塔,一定是虎丘。

  如果你行驶在高架上,头往西一偏看到一座圆润的古塔耸立,没有尖尖的棱角,一定是虎丘。

  如果你坐着诗人白居易谴人挖的山塘河一路向西边摇曳,看见一块照壁上嵌着“海涌流辉”四个大字,一定是虎丘。

  如果你想在旅行前简单了解苏州,宣传片里夕阳下鹤立的一座塔,一定就是虎丘。

  苏州人喜欢把它做“虎丘山”,可外地游客来苏州一看,这哪里是山吶,咱们那儿山上滚个石头都比他大呀。然而这丝毫不能阻挡苏州人对它的喜爱。

  到了虎丘一下车,富有气势的广场,衬托出虎丘的不凡。

  

  走进去,就可看到仿周王子吴鼎耸立在广场上。

  

  

  

  至于什么时候,什么原因而使“海涌山”变成了“虎丘山”,有各种传说。有一种传说与吴王阖闾有关。吴王阖闾死后葬于虎丘,据说随葬的有三千宝剑,“扁诸”、“鱼肠”等名剑都包括在内,葬后三日,金精上扬,化作白虎,蹲于坟上,因此得名虎丘,也名“虎阜” 。

  

  中国很多地方都是“深山藏古寺”,虎丘与众不同,是“山藏古寺中”,明代诗人高启有这样的诗句:“老僧只恐山移去,日落先教锁寺门” 。一把铜锁,把尘世的繁华和喧嚣都锁在门外,这是虎丘山、寺的独特性。

  

  旧时的头山寺门前,还是一条河。

  

  虎丘寺的头山门上的行书题额“古吴揽胜”(在清山与秀水之间),一言道出虎丘在苏州名胜中地位。

  明代的李流芳总结出虎丘景色的特点是“九宜” :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春晓,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阳。也就是说,不管春夏秋冬,不管阴晴雨雪,虎丘都会向你展示其独特的风景。

  

  清代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多次游历江南,虎丘是他们的必到之处。头山门上至今还高悬着九龙金匾,上面“虎阜禅寺”四字是康熙第六次南巡江南时御笔亲题,也是康熙为虎丘寺所起的雅名。

  

  头山门中和后面和长廊中有许多很有研究价值的碑刻,对了解苏州古代的文化、经济、环境保护等很有帮助。

  

  进了头山门后的过道,是虎丘景区的检票处。门的上方悬挂着贝聿铭大师书写的匾额“吴中第一山”。

  贝聿铭大师是世界闻名的建筑大师,法国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苏州博物馆等有名的建筑都是他设计的。

  

  穿过“吴中第一山”匾额往北走,前面就是横跨在环山小溪上的海涌桥。

  

  海涌桥得名于海涌峰。这座花岗岩的单孔拱桥长18.3米,左右两侧各有6只石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狮子是佛教中的祥兽,海涌桥的狮子是不是说明了虎丘与佛教的某种渊源?

  

  

  激萌啊有没有

  

  如果和故宫博物馆一起这么玩,肯定不输人家。

  

  从海涌桥上往北看。你会发现“丘如蹲虎”:二山门就是虎的头颅,山就是虎的身躯,塔就是虎的尾巴,山门的洞门是虎的嘴巴,窗洞就是虎的眼睛,两块青石碑就是虎的耳朵,两旁的树木就是虎须。有的人认为这就是虎丘得名的由来。

  

  上了山便是各种山庄小院,泉水楼台,兜兜转转完全看不过来啊!不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山上那些刻满字的石头,不知其意,和石头有何分别?

  好,下面我要开始说书了!

  1 试剑石

  上山道的东侧有一块椭圆形的巨石,中是有一道笔直的裂缝,好像是利剑劈成。这就是有名的试剑石。

  

  相传春秋末年,吴王阖闾为争霸天下,命吴国名匠干将、莫邪夫妇为他铸剑。干将、莫邪夫妇走遍三山五岳,采集了不少精铁,在苏州相门外,筑炉铸剑。但采用了各种先进技术,还是精铁不化,铸不成剑。最后,莫邪舍身投炉,终于铸造成两柄寒光森森的雌雄宝剑,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干将剑和莫邪剑。干将将雌剑献给吴王。吴王正在虎丘练兵,见到宝剑连声夸赞,随手向路边的巨石劈去,巨石应声劈成两半。这就是试剑石名字的来源。

  现在苏州有干将路、莫邪路两条大道,就是为了纪念这对夫妇铸剑大师。

  试剑石后的两块石头,一块镌有“试剑石”三字,是宋代书法家吕升卿所书,另一块上镌有用篆书书写的元代顾瑛的一首诗:“剑试一痕秋,崖倾水断流,如何百年后,不斩赵高头” 。

  2 石桃

  试剑石的斜对面,是一块形如桃子的巨石,名叫石桃,石上刻有“石桃”二字,是当年虎丘寺主持果严和尚所写。

  

  相传是当年孙悟空大闹天宫从蟠桃会上偷了蟠桃驾筋斗云回花果山,在东海空中,惊叹于海涌山的美丽,将蟠桃掉落下来,化为石桃。不少游人到此喜欢摸摸石桃,沾沾仙气。当然这个故事听听就好了,总而言之,海涌山真的深受古时人们的喜爱呀!

  3 枕石

  沿山道往上,大道西侧有一块石头,形如枕头,上书“枕石”两字。

  

  据传晋代高僧生公曾坐在这块石头上看经书,累了就睡在这块石头上。

  枕石还有一个有趣的功能,人们用这块石头来预测未来生儿生女。据说把小石子投向枕石,石子落在枕石上预兆着会生儿子,从枕石上掉落下来就预兆着生女儿。

  4 古真娘墓

  山道顶端右侧,是古真娘墓。

  

  据说,真娘是唐代人,本名胡瑞珍,出身于长安的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有婚配。安史之乱,逃难来到苏州,路上与家人失散,弱质无依。无奈墮入青楼,卖艺不卖身,改名真娘。真娘才貌出众,能歌善舞,名噪一时。苏州富贵子弟王荫祥向她求婚。真娘以已有婚配拒绝了他,一心等她的未婚夫。王荫祥许以老鸨重金,要在真娘处留宿。真娘为守贞操,投环自尽,以死守身。王荫祥懊悔不已,在虎丘厚葬真娘。

  清乾隆年间,海陵人陈鐄访得遗址,筑亭供人凭吊,并立石刻书“古真娘墓”四字。那块小的墓碑就是古真娘墓的旧碑。

  5 香魂

  

  传说茉莉花在真娘死前本没有香味,死后其魂魄附于花上,从此茉莉花就有了香味,所以茉莉花又称“香魂”。真娘墓下面的一块大石上刻有“香魂”二字,也有纪念真娘的意思。

  6 千人石

  山道尽头就是千人石。千人石四周隆起,就像一个大浅盆。

  

  据现代地质学家研究,这块大石是典型的流纹岩,是酸性火山喷出岩。虎丘是一座火山丘。据科学家考察,当时的火山口就在现在的虎丘和西津桥之间,火山喷发的时间大约在距今一亿五千万年前的白垩纪和侏罗纪之间。这样大面积的流纹岩,在苏州地区是很罕见的。古代的地方志《吴郡志》说是“乃他山所无”。

  

  苏州关于千人石的传说在老百姓中流传很广泛。相传吴王阖闾墓建成以后,吴王夫差与奸臣伯嚭怕工匠泄露墓中的机关,便以饮酒看鹤舞慰劳工匠的名义将一千多名工匠集中到这块大岩石上,把他们全部杀害。工匠的鲜血渗入石中,浸成暗紫色,经久不退。因为这块大岩石上有千余人遇害,所以这块大石叫做“千人石”。

  据传,由于千人石上聚集了这么多工匠的怨气,所以经常出现异象,有人在石上跌倒,造成死伤。人们就在石上造了两座经幢,超度怨魂。以后,这种异象就消失了。历史上,这座陀罗尼经幢又称为多宝石经幢,由高阳许氏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年间,幢身刻《佛说大佛顶陀罗尼经》。原经幢在“文革”期间被推倒击碎,只剩下底座。现在看到的经幢是1980年重建的。

  位于白莲池畔的是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幢,建于明代万历年间。

  

  相传晋代高僧竺道生,曾经在此讲经,下有千人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听经。所以千人石又叫千人坐。

  

  7 生公讲坛

  由于这里是竺道生讲经的地方。由于人们尊称竺道生为“生公”,所以叫做“生公讲坛”。这四块字刻由唐代书法家李阳冰所写,其中三块是李阳冰原刻,“讲”字这一块是明代万历年间诗人马之骏补书。

  

  8 白莲池

  千人石边上是一个池塘,清澈的池水倒映着蓝天绿树。夏天,池塘里盛开着白莲,所以这个池塘叫做“白莲池”。

  

  9 点头石

  相传生公初来江南传经讲法时,由于人生地不熟,无人听讲,生公就“聚石为徒”,对着石头讲法,讲到好处,连白莲池中的顽石都连连点头。“生公说法,顽石点头”是许多老苏州都知道的典故。这块石头就被称作“点头石”。

  

  10 二仙亭

  千人石北侧有一座高约五米的花岗岩石亭,这就是“二仙亭” 。

  

  二仙亭原是宋代建筑,重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相传有一天陈抟和吕洞宾两位神仙在亭中下棋。一樵夫走过来观棋。看完一局下山回家,可是谁也不认识他。后来人们从樵夫的衣着打扮上猜测,这是一千多年前的人。

  

  亭中有两块石碑,分别雕刻有陈抟和吕洞宾两位神仙。亭枋上是双龙戏珠浮雕,立体感很强。

  11 剑池

  最负盛名的还是这个,虎丘剑池。

  

  “假虎丘,真剑池”一说

  ”虎丘剑池“这四个字确实为颜真卿所书,但这四个字同我们印象中的颜真卿相比好像差了一截,,所以会产生真“剑池”假“虎丘”之说。其实虎丘剑池四字也只是颜真卿书写,勒石是另有其人。只不过区别于“剑池”或许是唐代石匠所刻,“虎丘”是明代章仲玉所刻的。

  

  读完虎丘,也走完了两千五百年的苏州。

(本文资料与图片整理自网络)

  苏州90%旅游爱好者都在关注口袋苏州 ↓

  简介口袋苏州微信号: koudaisuzhou

  掌门人:口袋哥

  合作投稿:ccloook822 or18896525013

  ↙ ↙ 点 阅读原文更多精彩

  精选评论

  关注该公众号可参与评论

  

  关注该公众号可参与评论

  

  加载中

  以上评论由公众帐号筛选后显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