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穿越时空,邂逅数百年前的京郊古村落之美(四)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1-27 22:06:31

  

  

  

  京郊还有五十余个保留一定原始风貌、相对完整的传统村落,它们或依山傍水幽静秀美,或保存了大量历史古迹,或拥有独特的民俗风情,但都有无可取代的文化价值.它们当中,有的从元代起就为皇宫烧制琉璃,有的曾是宋、明时守卫长城的兵营,还有的留存了多处抗战印记.然而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这些古老的村落正在一天天消亡......群山环抱的村落,袅袅飘升的炊烟,古老的门窗,斑驳的石墙,足以让你触摸到古村落历史上的每一份繁华与沧桑……

  

  

  

  >京西布达拉宫--爨底下村

  ----------

  位于门头沟斋堂镇西3公里,是一个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群爨底下是京西古道的必经之路,历史上的京西古道分北、中、南三路进入西山腹地.三条古道在王平口聚合为一,因此王平口又号称"过山总路".然后继续延伸西去.古道从爨底下北侧上山,过天津关,出山口进河北的怀来盆地然后竟自远去.向西北,可经宣化、张家口去内蒙古;向西,可过蔚县进山西.由此,京西古道东连帝京,西通塞外,成为过去京西的重要出塞道路. 电影《投名状》在此取景,更使得这里成为京郊旅游热点:

  

  

  

  >文化遗存

  ----------

  明代老村遗址、清代民居、壁画、捷报、二战时期被日军烧毁房屋的废墟、抗日哨所遗址、五十年代的标语、六十年代的标语、七十年代的标语、古碾、古磨、古井、古庙使人们感悟历史,感悟苍桑,信步其中,如品陈年老酒.

  

  

  >建筑特色

  ----------

  爨底下村距今400多年历史,现保存着500间7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这里的山地四合院具有北京四合院的基本型制和以传统的院落空间为核心的一般特点,即内向开敞、外向封闭、明显的中心轴线、各房间均有较严格的等级划分,门楼等级严格,门墩雕刻精美,砖雕影壁独具匠心,壁画楹联比比皆示受自然环境影响,使得爨底下村的四合院又因小巧玲珑、随地形变化、院落形状不规则、就地取材等特征而独具魅力.

  

  

  >血统文化

  ----------

  爨底下村为韩氏家族聚居的村落,相传在明代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而来.始以福字为第一辈序排20辈,至今已发展到17辈.该村落的建设与发展得力于宗族血缘的维系,在村内重视立家谱、订族规、祭祖坟等,增加宗族凝聚力,以强烈的家族和乡土观念推进了家园建设和发展.

  

  

  

  >村落结构

  ----------

  全村结构严谨,错落有致,建筑风格既有江南水乡窗、楼、室等细节、局部处理上的风韵,又有北方高宅大院恢弘整体的气势.石墙山路、门楼院落、影壁花墙,仍能看出当年的精工细作,砖雕、石雕、木雕蕴育着古老的民族文化.灰瓦飞檐、石垒的院墙凝重厚实中透着威严、恬淡平和中积淀着深厚的文化,被称为"京西的布达拉宫".

  

  

  爨底下村"爨"字缘何而来

  ----------

  爨底下村,位于门头沟斋堂镇,2006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爨"字笔画太多,书写不便,现通常改写为"川"字,但国务院立的那块大碑上却刻着"爨底下村古建筑群",即明摆着仍以"爨"字为准.对文化历史书法等有兴趣的游人,往往爱琢磨这"爨"字是啥意思,小村为啥要叫"爨底下"这么个怪名,门头沟地方志办公室出版的《川底下村志》对"爨"字的由来作了如下解释.

  

  

  其一,是根据姓氏而来.魏晋南北朝时,统治云南东部地区的为爨氏家族,晋宋至隋唐时,爨氏分成了东西两部分,元代分为黑爨和白爨,明代以后,爨专指罗罗.爨姓出过书法家,名叫爨道庆,为南朝宋人,留有"爨龙颜碑",另一个姓爨的是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宝子,以爨宝子碑著名.

  

  其二,是源于军事.川底下村有个地名叫"爨头",在村上边,明代这里是"爨里安口",村名"爨底下"因明代军事隘口而得名.此处地势险要,从北京到河北怀来的古道从这里通过,因此就形成了险关隘口,辽代时名为"南暗口",由"山后八军"中的青白军驻守,辽代时期,宋朝与金国联合攻辽,在攻打燕京(今北京)时,金国大将粘罕率兵从矾山小盆地出发,翻越黄草梁,从南暗口出奇兵,走西山大道,迅速攻到了燕京城下,一举攻克燕京,成为古代有名的战例.明代时,在此设立爨里安口,派兵戍守.因此村位于爨里安口之下方,故名为"爨底下".

  

  

  

  

  

  >古北口最血性的古镇

  ----------

  古北口地处北京龙脉地带,汇聚了浑然天成的自然景观,背有卧虎山、蟠龙山双峰耸立,中有潮河、汤河两水穿镇而过,其地形地势暗合《易经》风水学说,是天人合一,藏风聚气之地.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有"京都锁钥、燕京门户"之称!古北口山奇水丽,古迹名胜众多,是清帝王去东北祭祖、狩猎、巡视必经之处.这里的龙脉风水还造就了无数英雄豪杰,汉武帝、杨家将、戚继光、朱元璋、成吉思汗、康熙大帝等早已凝固在英雄的长城之上.

  

  

  

  

  >真正的长城

  ----------

  古北口长城军事要塞,是在古代从没有被攻破的长城堡垒体系.古北口长城蜿蜒曲折,起伏跌宕,敌楼密而形式各异.不仅其险峻,秀丽让无数人流连,更因为没有修葺,在崇山峻岭之中,横卧的残垣断壁更有一种苍凉之美.当地流传的一个顺口溜:"七郎坟、令公庙、琉璃影壁靠大道、一步三眼井,两步三座庙"形象地说明了古北口景区内独特的人文景观.

  

  

  >最美雪长城

  ----------

  大雪无痕的美可以想象,然而雪落长城的美则显得更为壮观和大气.北京雪景较好的长城有古北口和箭扣,这两个地方的长城都是野长城,雪霜凝结在长城的荒草上能让人充分感受到历史驻足于冰雪间的凝重.

  

  

  

  [古北口边关文化]

  >观乡土风情

  ----------

  古北口镇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区,民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扭秧歌,跑旱船,高跷,民族服饰展示等一应俱全.古北口河西村的段家大院、东关的郝家大院、白家大院均建于明清时期,为典型的四合院建筑,古朴典雅,并伴随着鲜为人知的民间故事流传至今.

  

  

  >品风味美食

  ----------

  古北口地理位置特殊,使来自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人把各地的风味小吃也带进了这里.这些小吃经古北口人多年的融合、创新,形成了具有古北口独特风味的小吃系列,打面茶、炸元宵、豆面年糕、驴打滚、黄米粽子、粘火烧、小锅饽饽、油面饸烙、小米饭打包等,住农家院吊炕,品特色小吃已成为古北口镇乡村游的一大特色.

  

  

  >长城下的"乌镇"古北水镇

  ----------

  古北水镇位于密云县古北口镇,背靠中国最美、最险的司马台长城,坐拥鸳鸯湖水库,是京郊罕见的山水城结合的自然古村落.整个景区在原有的三个自然村落基础上整治改建而成,保存有精美的民国风格的山地四合院建筑43万平方米,总占地面积9平方公里.目前,景区开放有民国街区、老营区、水街风情区、卧龙堡民俗文化区、汤河古寨区、民宿餐饮区等,是典型的北方旅游度假小镇.

  

  

  

  

  >民国时期的古镇风貌

  ----------

  古北水镇有着千年的历史,古朴、典雅、风景如画.鳞次栉比的房屋,青石板的老街,悠长的胡同,无不展现了北方民国时期的古镇风貌.水镇内河道密布,古老的汤河支流萦绕其间,古建、民宅依水而建,在清新空气、蓝天白云、绿水波涛、参天白杨的掩映下,宛如一片鲜为人知的世外桃源.夜幕降临,精心规划的古镇泛光夜景超凡脱俗,冷峻中透出丝丝温馨,不论是构思的精巧还是气势宏大,都堪称国内一绝,是不容错过的美景.

  

  

  >明代原貌司马台长城

  ----------

  毗邻古北水镇的司马台长城,是我国唯一一处保留明代原貌的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原始长城".英国的泰晤士报曾将司马台长城译为"全球不容错过的25处风景之首".整个长城城墙依险峻山势而筑,以奇、特、险著称于世,保存有完整的20座敌楼,尤其望京楼筑于海拔千米的陡峭峰顶,景观绝佳,可遥望到北京城.在神秘幽邃的暮色之下,布设泛光照明的司马台长城,更宛如一条金龙盘旋在蜿蜒起伏的崇山峻岭之巅,蔚为壮观.

  

  

  >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

  ----------

  山、水、城、镇完美结合的古北水镇充满着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景区内不仅有着历史悠久的英华书院(长城书院)、密云大戏楼、枣儿书场等文化活动场所,还恢复保留着完整的生活形态和深厚的地域文化:请年久失传的捏面人老艺人重新出山;恢复濒临消失的北方庙会;展示冬季冰雕嘉年华等.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中国广袤的国土上遍布着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传统村落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价值.

  

  每一个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历史!传统村落是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国民的集体乡愁.然而,30多年城市的快速发展,近10年间90万个自然村消失,农村文化生态遭到致命破坏,村民失去了固有的传统和家乡的归属.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务必要守住农村的文化底线,从根本上说,传统村落保护是一个文化战略问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