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新民随笔丨元宵点灯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9-02-21 20:48:15

今日元宵,春节年俗中的最后一个节令。

今年,故宫博物院站上“C位”,今晚将举行“紫禁城上元之夜”活动,建院94年来首次举办“灯会”。每隔5米一盏红灯笼,300盏点缀城墙与殿宇,连成“花千树、鱼龙舞”,单是畅想就令人神往。信息发布后,预约开票即刻“秒抢”,票务网站半夜“瘫痪”,灯笼未点已成“网红”。

如此火爆,公众对年节文化的认同感、对传统民俗的需求度,足见一斑,舶来洋节走俏、传统佳节遇冷之说,或可休矣。但同时,这也暴露出优质民俗活动的长期稀缺,曾有一句笑谈,传统节日一度已沦为“吃货节”,腊八是“喝粥节”、端午是“粽子节”、中秋是“月饼节”,当节庆与生活的交集仅限于“舌尖”,着实遗憾与无奈。

究其根源,传统的传承,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土壤和环境。当从农耕社会走进工业、互联网时代,传统节日走入自我更新,旧时习俗也走向自然更迭。一味追求“原生态”、固守“老规矩”既不明智、也不现实,与时俱进“活态传承”,方能提升节庆的体验感,激发文化的生命力。

欣喜的是,近年传统民俗正混搭起越来越多“新时尚”和“黑科技”。申城元宵“灯节”,3D打印花灯、AR猜灯谜、无人机灯光秀等新潮玩趣不断涌现,曾经的烛火之光,融入现代的声、光、电等技术,辅以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元素,也成为这一代人眼中的“灯如昼、星如雨”,成为大呼过瘾、难忘今宵的记忆。

节庆,本质是一种“仪式感”,无论表现形式如何变化,不变的是中华文明延续千年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节庆之源,是张弛有度的生活节律,是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是心怀敬畏的寄望祈愿,从除夕到元宵的“过大年”,更是一以贯之对幸福的孜孜求索、深深期盼。

元宵点灯,无论烛火还是光电,花灯明暗自有时,但那盏家和团圆的心灯,一直都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