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那个时代那群人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6-04-27 17:08:45

  □朱国喜

  最近,观看了电影《凤凰琴》,又读了原著,内心不止一次地受到冲击和震撼。

  《凤凰琴》是作家刘醒龙早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讲述了位于贫困山区的界岭小学里的几个民办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感人事迹。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通过简单的情节,可以看出那个时代民师的精神风貌。

  故事大约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界岭小学是一座山区小学,交通不便,办学条件极为艰苦。学校共有五位教师:余校长、副校长邓有梅、教导主任孙四海、代课教师张英才(电影里是张英子)和卧病多年的明爱芬。然而就是这样几位民师和代课教师在这座不起眼的山区小学里演绎了一部感天动地的道德美剧。

  张英才高考落榜后,当乡教馆站主任的舅舅万主任把他安排到界岭小学代课。张英才很不情愿地跟着舅舅去报到。从此,他的人生掀开了新的一页。在界岭小学不长的日子里,他被无私奉献的同事所感动,很快适应了教学工作。

  故事的高潮部分最为感人。当喜爱阅读写作的张英才在捅了“大娄子”之后,为弥补“过错”,他把自己在界岭小学的所见所感写成文章寄给报社。很快,报社派记者深入调查,写成专稿刊发报道,界岭小学一夜成名。成名的界岭小学引起了各级领导的关注,办学条件得到改善。为了奖励张英才,县里特意批给他一个转正指标。然而,这样一个人人渴望的指标却被张英才放弃了。最后,在万主任的主持下,大家一致同意把指标让给年龄最大、转正最无望的余校长。余校长却把指标给了瘫痪在床的爱人明爱芬。明爱芬在感动和满足中颤抖着填写了转正表,刚写了自己的名字就撒手人寰。最后,他们不得不再一次召开会议,把指标还给了张英才,理由是张英才年轻有前途,不能埋没在大山深处。张英才走了,到县里进修,界岭小学的这段生活留给他的是宝贵的人生记忆和丰厚的精神财富。

  影片和小说看似写了一所小学的几位民师的人生遭遇,实际上它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和现实问题。民师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产物。民师们为国家的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一边教书育人,一边种地,把青春年华献给了中小学教育事业。他们工作辛苦,收入微薄。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民师仍然坚守工作岗位,为的是有一天能够转为正式教师,端上“铁饭碗”。

  界岭小学的民师也渴望转正,甚至为了转正彼此之间也明争暗斗,托关系、找门路,甚至不惜触犯法律,但他们的做法都可以理解,不但不令人厌恶,相反还值得同情。人性是自私的,但也是善良的。

  深山小学,教课、改作业、给学生做饭、送学生回家……日复一日,周而复始。这些教师虽不是央视“最美乡村教师”候选人,也不是获奖者,但他们每一个平凡人生的背后都有感人的事迹。他们没有过多的欲望,唯一的奢求就是早日转正,堂堂正正地拥有人民教师应有的尊严和价值。然而,就这一点,国家也不能满足他们,他们只有等待。

  刘醒龙的小说《凤凰琴》给我上了一堂职业道德教育课。我敬佩那个时代的民师,他们是普通劳动者,更是大写的人,是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者。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