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两岸新闻交流15周年两岸记者在线访谈(实录)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20-09-15 19:13:19

  08月22日电 郭伟峰:中国台湾网、中国评论新闻网、新浪网的网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嘉宾聊天室。今天(8月21日)我很荣幸能够与各位嘉宾一块儿,和网友们分享我们15年前经历过的一次成功与喜悦。15年前,新华社记者范丽青和中新社记者郭伟峰,为“闽狮渔事件”事件入岛采访,拉开了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序幕。为了纪念这个历史性的事件,进一步促进两岸新闻交流,中国台湾网联合新浪网,中国评论新闻网,特邀事件的亲历者——原来新华社国内部副主编、记者,现在是国台办新闻局副局长的范丽青;原来《中国时报》的总编辑,现在《中国时报》集团的常务董事、《时报周刊》董事长、中天电视董事黄肇松;原来《中国时报》副总编辑,现在《中国时报》副总编辑兼主笔俞雨霖,来到聊天室与大家一块儿座谈。 

 

  1991年8月12日,因为台湾与福建的渔民发生了一次纠纷,范丽青和我到台湾去采访被扣押的福建渔民。在台湾,邀请我们和接待的是台湾一个著名的报纸,叫《中国时报》,当时是黄肇松、俞雨霖具体执行的。所以我们四位是两岸新闻交流,特别是双向交流第一步的共同迈进者。

  应该说15年前我们彼此之间是陌生的,但是15年后的今天我们亲如兄弟姐妹,15年前的点点滴滴我们现在都是历历在目,所以在开场的时候,我想我们四位参与者还是共同回忆一下当年吧。因为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第一步是很艰难的,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彼此之间是完全陌生的,甚至是彼此猜疑的。所以在15年前,这一步走得非常不容易。

  首先我请原新华社记者范丽青回忆当年。

  范丽青:我当时在出机场的时候曾经说了一句话,叫“这一步走得非常的艰难”。结果台湾媒体第二天都大幅报道我的这句话。

  其实,我觉得当时两岸隔绝40多年,台湾一直到了1987年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以后,才开始有一些民众跨入大陆;而大陆方面,在那个时候基本上就没有人可以踏入台湾,除了少量的、有个别去探亲、奔丧的特殊情况以外。新闻本来是应该走在最前头的,当时大家对新闻交流也非常的憧憬,不管是台湾方面的媒体同行还是我们这边的新闻从业者,大家都很期待什么时候能让两岸的记者可以自由地往来,自由地采访。

  在1991年的时候,原先也组了团,那时台湾记者已经到大陆来采访过了,可是由于种种原因,那个团一直就不能成行,那个时候我跟郭伟峰就是团组的成员之一。那时候我们心里都觉得特遗憾的时候。后来,出现了这么一个契机,这个契机也很偶然。因为两岸渔民老在海上捕鱼的时候发生渔事纠纷,又引起了大陆渔民为了索赔,到台湾渔船上去搬东西,结果台湾的渔政管理方面就赶来,把大陆渔民都抓走了,然后以“海盗罪”这么一个罪名来起诉。然后渔民又觉得他们很冤枉:我们根本就不是海盗,我们是因为渔网受了损失,我们要索赔!

  在这个情况下,大陆方面就决定派红十字会的曲折先生,当时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副秘书长,跟庄仲希先生两个人到台湾去探望渔民。同时申请我们有两个记者随行,因为这个事情,才促成了我跟郭伟峰两个人第一次到台湾去采访。

  这赴台之路是非常曲折的,曲折副秘书长到了香港以后,台湾方面因为有一些事情没有谈清楚,又阻止了他,不让他赴台。最后变成了我们记者两个人首先踏上台湾,所以当时非常的轰动。说实在的,一共我们在台湾待了10天,前7天基本上是我们两个人自己在岛内进行采访,给我印象非常非常的深刻。

  我记得黄肇松先生,当时跟俞雨霖先生两个人到机舱口接我们,一出机舱口我们两个就被吓呆了:一两百个记者围在那里堵着我们,路都走不动。大概有一两百米的样子走了40分钟,我们四个人被媒体的话筒、镜头啊什么的包围的密密麻麻的,寸步难行,还要靠机场的警管方面的人员帮我们开道,每走一步没准儿哪个记者就被踩倒了。有一个记者的相机都摔坏了,我们都觉得非常的于心不忍,非常的令人感慨。当时黄肇松先生他们《中国时报》方面也做了非常多的工作。

  郭伟峰:第一步确实很艰难,短短的一二百米走了40分钟,台湾媒体为了抢镜头都在打架,一片混乱。在混乱之中我跟小范突然看到了一位笑容可掬的,就是坐在我身边的黄肇松先生。肇松,我们叫他“肇公”,他的微笑给我们带来一股温暖。作为一个见证者,黄肇松先生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当时的心情和感受。

  黄肇松: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先忆苦思甜吧,他们两位也谈了一些。

  我自己从事新闻工作35年,但是在刚刚丽青提到的1987年之前,我只见过一位大陆的新闻工作者,就是1986年8月在纽约。我当时担任《中国时报》驻纽约特派员,见到了中新社纽约分社的社长偖有钧先生。但是,有时候秘密是很神奇的,1987年,刚刚丽青谈到,台湾开放“报禁”,“党禁”,台湾也开放探亲,整个形势在变动。报社把我调回台北担任《中国时报》总编辑,我开始接触两岸新闻的交流。譬如我们先成立“探亲班”,在俞雨霖先生的主持之下,四、五十万封信要寻亲的,我就知道媒体应该在两岸多做一些事。我们接着开始派记者到大陆来采访,我自己也在1990年9月24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当时国家主席杨尚昆的接见,会同我们四个记者对他做了一个专访。

  范丽青:对,当时你那个专访在《中国时报》登出来以后非常的轰动,当时台湾媒体第一次采访中国国家主席。

  黄肇松:而且这好像也是他一生惟一一次接受记者的访问,重要性以后有机会再来说明一下。

  1991年夏天7月,我到了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去访问省的领导人,就是沿海,跟台湾比较接近的省份,但是最重要的一课,就是刚刚他们两位都提到的,1991年8月12号,范丽青和郭伟峰先生到台湾来访问。我们《中国时报》为什么跟这个事有关?因为我们受托,他们要来采访“闽狮渔事件”的新闻,我们受托协助邀请,同时协助安排入台的事宜。我用四个字形容吧——“破冰之旅”,这是就新闻交流来讲的,因为以前没机会见面,大陆记者也没机会到台湾来采访,你们两位做了一次,具体实现了两岸新闻交流的双向化,以前是单向的。我印象很深刻,当时我代表报社到机场欢迎他们两位。

  到了机舱口,握着他们俩的手,我感觉没有距离。以前距离是很遥远的,我以前感觉,我从纽约常常出差回台北要坐二十几个小时的飞机,我感觉很近,北京很远,为什么?去不了。所以很多距离是人为的因素把它设定的。没有距离的这张照片,我握着他们两位的手,在全世界很多报纸,包括《纽约时报》,包括日本销路一千万份的《读卖新闻》都登了。我记得《纽约时报》当时有一个照片说明,就说最后他们终于见面了。这种感觉不是我一个人,刚刚丽青跟伟峰都提到,短短从机舱口到海关三、四百公尺的距离,平常大概走路四、五分钟,他们走了一个多小时,一百多个,将近两百个记者,将他们围的寸步难行,最后他们终于突破重围,开始执行他们的采访任务。

  不过在那10天里面,我相信不管是采访者,还是被采访者,已经分不清楚了,也可以讲伟峰跟丽青他们俩人,包括《中国时报》记者,包括像俞雨霖……这些朋友在内,共同写下了两岸新闻交流的一个新的篇章。你说这个事情重不重要?

  郭伟峰:俞雨霖先生,我们在台湾应该是12天吧?

  范丽青:他号称“地陪”,“全陪”。

  郭伟峰:大量的台湾的朋友,特别是一些民众,非常热情,要跟我们表达很多想法,要跟我们接触,但是因为我们实在没有太多时间,所以,所有的电话一到晚上,全部转到俞雨霖先生的房间里了,感受是很深的。

  请俞雨霖讲讲。

  俞雨霖:我觉得,咱们今天要回顾的15年前的8月12号,它是一个历史上两岸关系,或者两岸新闻交流历史上很重要的时刻。为什么呢?因为我深深觉得历史,尤其是两岸关系的历史,它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一种必然性。在那一天,当我们在机场接待到范丽青跟郭伟峰,也是大陆首批媒体记者到台湾采访的时候,我深深地觉得,因为第一步踏出来了,这是两岸关系很重要的一步。这一步的话,我们由后来的发展可以看到,两岸关系开启了新的一页。

  我们在接待的过程中,因为刚才主持人也提到,我是“全陪”,也就是日日夜夜的陪,可以说那时蛮辛苦的,但是也很有感触。在那几天的时间里,当我陪着他们两位到台湾各地去采访的时候,你想象不到的,包括伟峰先生、丽青小姐,连我们都没有想到,台湾的民众是那么地欢迎他们,争相跟他们照相,而且在沿街走路的时候,立刻有人认出他们,要跟他们握手。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两岸人民之间事实上是水乳交融的,距离是很短的。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其间在两岸新闻交流,或者是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上,有很多磕磕碰碰的事情,但是实质上透过新闻交流而营造出来两岸之间、民众之间的关系,其实是没有距离的。我想这是我们在15年前8月12号那一天,我们相聚的12天所感受到的。尤其是我作为一个“地陪”,所感觉到的就是这么一个很明确的方向。在未来的两岸关系上,在人民之间感情的交流上,它可以显现出很正面的一个发展的基础,我想这是我比较简单的想法。

  郭伟峰:15年前的第一步是走得非常沉重,但是第一步迈出去之后,并不是说从此就步履轻松了。两岸新闻交流,两岸新闻双向交流还是一样走得很沉重,很曲折。真的,15年来步伐不轻松。

  我们四位作为当事者,作为参与者,作为长期从事两岸新闻交流的工作者,万千辛苦,万千甘苦我们自知。我们四位都有这样共同的特点:

  第一个,应该说是两岸最早参与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传媒人。

  第二点,15年来,我们四位从未间断促进两岸新闻交流的工作。

  第三,不断合作,寻找突破。

  15年前,我跟范丽青到台湾的时候,我们确实很震惊,为两岸民众的隔膜感到很震惊。台湾大部分新闻工作者没有来过大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位记者拿到一瓶可乐问我,郭先生,你知道这是什么吗?这个问题很沉重。42年的隔阂使这瓶可乐意味着不是可乐,意味着两岸民众之间得不到了解。经过这15年,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两岸的新闻工作者都责无旁贷地投入到了促进两岸新闻交流这项工作来,黄肇松先生、俞雨霖先生,《中国时报》接待了我们二位之后没有停止,继续开拓。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1992年,《中国时报》与当时我任职的中国新闻社,马上就建立了一个在台湾举办两岸的经贸界的高层官员和高层人士的这么一个高规模的研讨会,高峰会,也是40几年来头一回。而且范丽青跟黄肇松、俞雨霖,我都不叫先生了,实在是老朋友了,他们在2001年再一次做了一个突破,就是实现了大陆记者在台北驻点,真真正正地参与其中,运筹帷幄,而且身体力行。俗语说旁观者清,但是我觉得在两岸新闻交流这里应该是参与者清,我们四位有责任,也应该利用这个宝贵的时间来审视、总结15年在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一个发展的过程,来探讨一下它的规律。我想还是请范丽青先谈谈。

  范丽青:谈15年来,其实还得从15年前说起。我们当时到了台湾,在机场吃惊之后,我觉得整个全程都有很多的感受。其实让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台湾民众对我们的热情,真的是走到哪里都非常非常的热情,很多人给我写信,打电话,还寄照片来,告诉我说:“大家都说我长得很像你”。所以很多很多的人,当时媒体评论我们,一个是像“大熊猫”,整个大陆来的“大熊猫”一样,大家都想看一眼,大家都想欣赏一下是什么样子。  另一方面,我们又像是“春燕”,因为我们飞过了海峡,我们在预示着两岸新闻交流一个新的春天,所以这两个称号我到现在还很自豪。

  另一个给我印象深刻的,其实也不尽然全都是这么热情的欢迎了,我记得我们在台中受到“台独”分子的示威抗议,受到“台独”团体的追打。俞先生,我们坐在《中国时报》的采访车上,“台独”的抗议大棒子都打到车上来了,这样的现象也出现在两岸交叠掹葺L=*qX@$肳333T荢聮胾0柷G舚舮芕@=*qX@$耊30uT芐聮胾0柶G舚膟萔@=*qX@$6耊30uT臩聮聈柶G舚脃蒝@=*qX@$耊3uT腟捘u聳艷舚脃蒝@=*qX@$-@'0腡聮u0艝腉苢膟芕聗@=*q-@$-@'耇聈抲0脰艷膓膟萔聗@=*q-@&@'舥0柭G聺肎胵yq脃荲膥@=*q-@'聳翯聺膓苰芕ヂ~]聗@=*qX@'聳翯聺聁膟芕磨脋]聗@=*qX@'胇柲G胵脃耉违@=*qX3@'耝柲G聺聁聐V圣耉yV@=*qX3@'耝艷漲脃蔞聐qy@=*qX@&@'@(j耝菺澨q聺q@=*qX@&@'胇0^0翯柷G膓漲聺聁腉葺葺x@=*qX@&@'臹@肎@=*qXW@&@'^薌0艷@=*qX耝@'^耝芧@=*qX-6耝@'@=*q|胇@'3@=*q耊3@'@=*q6@'@)@'@=*G@'@)@'@=*翯@'@)@'@=*翯3@'@)@'@=*朩3@'@)@'@=*朸3@'@)@'@=*G^3@'@)@'@=*0^3@'@)@'@=*G^@ @'@)@'@=*G^@ @'@)@'@=*G^@ @'@)@'@=*G^@ @'@)@'@=*G^@ @'@)@'@=*G^@ @'@)@'@=*G^@ @'@)@'@?朑@*胇荳@臛@+芖@滰,@茤@7Z@-@i@.@@@@/@@@@0@@0@@@i@@@@@@@@@@@@@@@葺葺@8胏 :@\β$憗膾Y @Q *8匰垁埪8f !! %!$ @7 Q8屄8厒僑ABM!bf f9v+R4%f@U亽區儎匶#/%;_b?_*M*1vQP R%{H,&a_*d1@耫$$/%K9?+翿$1eP#[f@溌8拝嚶厒儎]%_@$$d$5Mkd>4H宎sed(? _H4NM*x@d1Mv>

}+d$N>aMC+C1$R!%f/ L@@匲乁厒聝獔. P!de(dH P/d$91/@1Cex((AdJ@ ?嘦匲嚶 厔係]f"N?Mpd肬d@"PPaxUdUv翭,d@9B{s9耬(Ux$M%KR(eM_$RN!;&/dka!U$dk!ed$NFd耈x1,vRB{肞/@PQ拝p嚶$亪儌獔5P$,(翪*CM+f/f%e9H%MpdU耫耈d1MkRak)1(C@(1d(R!@┞ 8崊U匑S聜獏 ;!,d$d9Qf,?4!M!+n$M($4$Mnd*M)d1k$B@溎 拰U妏嚶厔係獏A8 HM19_Z+,b4kFP>$?!_(,eC>4(@MH&L@枀@兟Y>,1,!B$1*,$"9,翿_!%B$N,,CHR$(d(Fkb%@D嘆嘽@嘆亪倓獏YbM@)$$1&$p)!(娐H,KsN!s@k4MH>4Hn9v翲(,$?4;/@ 8嚶8拠@兟]sBd(d($C Ud@,dp脁1聏)! ?bdek+噆R_NM)(_"RCdevH!@8?嚶厛聟獕.PsNB,n,d*M@d@,_;$xeC%14l%7@(?>! $_&,MFR!@`N8<斅 K嚶@櫬@<櫭{{@< <@7檣@/櫯<@7敥<{i%@i7櫓瘯7<@i7敗P7@@@@@@@@ @@@@@@@@@@@@@@@@@@@@@@@@@@@@@@@@@@@ @@@@@@葺葺@@@@@@@@@@@@@@@@@@@ %@@ %@@@@>>@@@@>>@@@%>@@@;>@@>@@>@@@@>@@@@;>@蟌@@+@@@+@@@"@@@@"@@ +@:@@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