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好未来吴颖:教育是每个家庭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8-12-05 03:40:59

好未来吴颖:教育是每个家庭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推荐 2018-12-04 12:44:48

12月3日,在GES 2018未来教育大会的“探索:现在与未来的教育”圆桌论坛上,好未来教育集团素质教育事业群总裁吴颖作为主持嘉宾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方晋、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腾讯投资管理合伙人李朝晖、GSV(全球硅谷)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Michael Moe、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副总裁施柯就未来教育的特点和发展模式展开讨论。

核心观点:

教育是每个家庭、全社会,乃至全人类的责任。教育具有民族性,也有国家属性。人类基因的传承可能是生物学的范畴,但人类文明和历史的传承是教育的范畴。

好未来吴颖:教育是每个家庭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GES 2018未来教育大会“探索:现在与未来的教育”圆桌论坛)

好未来吴颖:教育是每个家庭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好未来教育集团素质教育事业群总裁吴颖作为主持嘉宾参与讨论)

以下为现场实录:

主持人(吴颖):

大家好。我是来自好未来素质教育事业群的吴颖。很荣幸今天作为本场主办方嘉宾圆桌会议的主持人。刚刚应该已经介绍了各位老师,我再稍微介绍一下圆桌嘉宾。方晋先生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也是我们本次的大会的主持人。

陈丽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也是我们在学界、教育界的专家。

李朝晖先生,腾讯投资管理合伙人。

Michael Moe是GSV(全球硅谷)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他也是GES峰会创始合伙人之一。

施柯先生是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副总裁,也是为教育培训行业贡献了所有青春的一位资深教育工作者。

我们现在进入正题,这次未来教育大会是一次创新、融合、点亮每个人的教育大会。我们在台上的六个主办方为什么会走到一起?我们台上的嘉宾作为思想的贡献者,深度的思考者,对未来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思考?我们下面开始我们的交流。我先请每位嘉宾介绍一下或者阐述一下您对未来社会带来的对教育目标、对人才、对整个教育的方向的改变,或者目标的变化有什么样的想法?请方先生先发表看法。

方晋:

我觉得今天从前面开始,无论是我们政府部门的领导,还是我们的教育,还有我们来自媒体的这些专家们,我觉得他们对未来教育的使命,都有自己很深刻的解读。我认为,教育的目标还是要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为它的终极目标。而不是说把人变成一种工具,为社会也好,或者为其它的目标而服务的一种工具。过去可能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限制,由于技术手段限制,人们要谋生,所以可能教育更多的是起到技能的培训,或者说给你提供一种能力的证明,作为一种敲门砖,人把教育作为谋生的手段。但是这种想法或者这种现状还是比较功利性的,我觉得随着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随着技术进步,人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去实现自我的价值,所以我觉得未来教育价值、使命和目标应该是努力帮助人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主持人(吴颖):

谢谢方秘书长。陈教授,您呢?

陈丽:

主持人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其实教育要变,可能我们需要从历史的方位和我们国家现阶段发展的教育矛盾两个角度来认识它。一个是我们人类正处于由于科技的进步带来的社会快速变革的阶段。未来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我们的教育如何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对这样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未来做好准备?这是时代给我们的新命题。这也是我们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起点。

另外一个,我们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现阶段我们的教育需求发生了变化。国家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教育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的矛盾是现有的标准化供给的方式,以知识传递为主要目的和形式的供给方式,跟我们人民群众所期待的优质的、灵活的、终身的、个性化的,除了获得技能以外,还能让自己拥有美好幸福体验的受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而满足这样的需求,顺应这样的时代变化,给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命题是个极大的命题。这是一个教育变革非常长的历史阶段。

如果我们今天看未来,我们可以说五年,可以说十年,可以说三十年,确实这是人类变革和人类社会发展必然经历的这样一个阶段,而这个阶段的变革没有规定的路径,我们到现在为止没有办法去设想。有人说我写一写未来教育是什么样?可能我们都从不同的角度有一些设想,不同的角色都会有一些探索。但是我觉得简单的从一个维度来描绘未来教育,可能都会容易偏颇。所以我们需要全社会关注教育,从不同的角色,用不同的力量来推动这场变革。但是特别重要的是我们这样的推动需要协同,需要合适。如果整体的发展不同步,不配套,非常可能这样的变革我们要走弯路。所以我个人特别想强调,这场变革充满了机遇,特别是技术赋能给了我们很多的新可能性。但是教育远远比一种技术在特定情境下应用的实验有效性来的复杂。所以我们需要综合地、多方位地推动这样一场变革。所以我想它的挑战远远大于机遇。这也恰恰因为这样的特点,我们这样的高峰论坛就变得特别有意义。

主持人(吴颖):

谢谢陈老师,一下激起了我们的深思,非常深刻。请李朝晖从腾讯的角度谈谈。

李朝晖:

首先感谢好未来的邀请,包括组织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关于教育的讨论会。我刚才听到陈教授讲的这些点,其实我非常同意陈教授刚才提到的观点。我稍微展开一点,一个是陈教授刚才提到了关于供需这点。我们现在看到在教育出口方面已经发生了大规模的变化,多样化已经变成整个教育需求的一个不可逆的大趋势。这个趋势给所有的学生也好,家长也好,老师也好,包括所有和教育相关的参与者也好提出了一些很多新的课题。

第二,刚才陈老师提到一个词,是技术。技术的话在过去可能和教育的关联好像没有那么大的变化。但是我觉得这两年其实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很多的影响和冲击。我非常清楚地记得,从2016年、2017年人工智能AI大规模的开始进入到大家的视野之后,我们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说人以后到底应该干什么?当技术已经能够做这么多工作的时候,它到底是对人产生了替代,还是产生了赋能?在这么强大的技术能力之上,人到底应该选择说什么是他所能够创造价值的地方?事实上,在过去的一两年里这样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我相信这样的讨论在未来还会不断地持续下去。

第三,我想补充一点,就是多样化。我们看到世界本身的多样化开始变得越来越有意思。在过去我们认为可能有一条既定的轨道,让每个人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但是事实上不确定性可能是我们未来最重要的一个主旨。包括这几年在经济上的变化,在国际政治上的变化,都使我们在一瞬间,觉得说我们过去所认知的世界其实有很多东西是不一样的。这样的一个改变,这样一个不同,我觉得在未来可能还会继续深入地发生下去。这对于我们所有的年轻的被教育者和我们所有教育的参与者来说的话,就是如何才能够应对这样一个高度变化,高度竞争,在合作和个体之间寻找平衡的一个世界,我觉得都会是一个新的命题。

主持人(吴颖):

谢谢李先生。Michael Moe。  

Michael Moe:

我感到特别荣幸能参加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我能够来到台上和各位专家共同参加这样的主题我感到特别荣幸,我们有这样坚定的信仰,即人才基本上来说在世界上分布是比较公平的,但是机会并不是如此。因此在GSV我们所做的一个关键的工作,就是要赋予每人平等参与未来的机会。而它的核心就是让它们能够平等地获取教育。因为只有获得了这样的教育,他们才能够获得公平的机会。现在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当中,我们的知识和教育不仅仅会对个人来说带来很大的变化,也会对公司,还有国家带来很大的变化。因此我们必须要去看看如何能够让人们公平地获取教育的机会,来去赋权人们,能够使他们竭尽全力地发挥他们的潜力,参与未来的发展。

关于教育和技术,我觉得它们给我们提供了机会,可以让我们的教育和学习实现民主化,可以让人们更公平地获得教育,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教育。而我们现在要提高教育的品质,这并不意味着说网上的教育比课堂的教育质量更好,但是确实我们可以有不同的教育手段,在线的教育可以成为课堂教育的一个补充。现在当然这样一个世界让我们感到特别兴奋,但是有一些发展也让我们感到比较恐惧,比如说人工智能,有一些人会觉得人工智能在将来可能会消除现有的50%的工作。在接下来的20年当中就会替代这么多的工作,这确实让我们感到比较恐惧。我觉得AI人工智能可以大幅度地去提高我们个性化的学习效果,可以给这些个人提供它们所需要了解的知识,而且以一种有效的方式让他们去学习。我们对于未来教育的展望是非常乐观的。我觉得我们可以为所有人提供公平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主持人(吴颖):

谢谢你Michael。施总。

施柯:

首先前面讲的都很好,就我自己而言,我觉得对教育的未来就像前面嘉宾所讲到的一样,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其实很多时候路径,如果只是从终局意识来看未来到底长什么样子角度来讲,可能没有一位我们的友人或者同事,或者大师能够描述清楚未来的样子。前面嘉宾讲的我也同意,跟我们全面成长,科技驱动,这么一个概念,所以我觉得由于未来我们还看不清,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当下要解决的是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一个是目前的困难。比如说像教育的不均衡。包括信息方面还有大量信息差的存在。所以互联网一定还能带来当下问题的解决。而在当下问题解决的同时,可能我们会对未来看得更加清晰。当然当今的解决方案也可能变成未来的问题。所以在这一点当中其实我本人来参与这个会议更多是来倾听的,倾听不同路径的可能性的。至于说答案和未来预期长什么样子,我觉得还是在我们一步一步往下走的过程中去看怎么样走向未来的教育的模型。

主持人(吴颖):

谢谢。刚才每位嘉宾都从个人的视角给大家描述了未来的教育的目标,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一个方向。下面我们回到每一位的专业的特长,我先采访一下方晋秘书长。据我了解,其实咱们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也承载着国家和政府一部分使命来推动教育的改革和推动教育的普惠化。您可否对于在中国和过去一年和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教育普惠方面的一些看法和未来的一些视角?

方晋:

前面因为秘书长已经做了主题分享,把我们基金会在中国贫困农村地区做的教育方面的尝试,向大家做了介绍。今天既然是未来教育大会,其实基金会运用很多信息化的手段,一方面直接推动教育的普惠和公平,另一方面辅助我们自己的项目,提升它的质量和效率。

信息技术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打破教育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衡分布,通过远程教育让贫困落后地区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同样的优质教育资源。比如说我们现在中国农村因为条件落后,生活比较艰苦,所以老师本身它的水平和城里的老师是有差距的。另外一方面因为现在人口的流动,因为计划生育,农村的孩子越来越少,一个村小一个年级只有两个孩子,这样配一个老师既教语文又教数学,肯定教不了英语和计算机,我们讲好几个教育是缺失的。这些农村的孩子必须上了中学以后才开始接触其他的外语教育或者信息教育、音乐美术教育,他跟城里孩子差距更大了,我们通过远程教育手段和微软、好未来这样的机构合作,我们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让他们和城里的资源校对接,他们可以实时接受城里孩子享受的优质教育,村里的老师可以起到辅助的作用。

另外我们今天秘书长介绍我们所有的项目,我们的山村幼儿园,我们开发了APP,APP可以收集项目的信息,我们可以在后台做研究做分析,为国家相关决策提供更好的政策依据。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帮助这些老师,帮助这些幼教志愿者,这些为教育事业的潜力的改造,它的潜力是无穷的。

主持人(吴颖):通过技术和信息化,对于在中国的教育的普惠的推广和应用,还有很长的路,也期待我们一起来努力。我们转到Michael Moe,刚才我们已经介绍了教育的公平性还有在中国做了怎样的努力,那么美国情况是怎样的?因为我之前看过网络报道,上面提到去年的时候差不多70%多,美国顶尖大学的学生,其实还是来自全美家庭收入前20%这样的家庭,我想美国教育公平问题是怎样的状况?

Michael Moe:

刚才提到系统的问题,美国的系统问题就是不平等性,换句话说,如果你家里有钱你更有可能能够进入美国顶尖的高校,或者说你的概率比来自一个贫穷家庭的孩子要更高。我们发现75%的美国精英大学的学生,其实他的家庭收入是位于美国前20%的中位数,这个百分位。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一个贫穷家庭的孩子,你从任何一个大学毕业的可能性只有8%,家庭有钱就是进入顶尖学校的一张通行证,或者美国高考的成绩和家庭的收入是直接正相关的。因为可以说在美国大家开玩笑SIT是看有没有钱的问题,所以美国也有不公平的问题,其实互联网有这样的报道,其他方面也有这样的报道,美国不公平性的问题在拉大。美国1%的人占据最多的收入,99%的人很贫穷。

当然我们觉得未来还有希望,在美国有一些寄宿学校,还有学校的免费券,你可以拿着这些补贴去美国的学校学习,来补贴你的学费。而且在美国实际上最大的成立,他们公立K12的学校可能是最差的,因为邓肯周二的时候来到中国,他是美国的前教育部长,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很多大城市公立学校K12是最差的,所以美国就有这样的问题,大家获得的教育是不公平的,并且不公平性非常严重。

刚才座谈专家提到,无论是这些特许的学校也好,或者说一些教学券,这些都是制度上面的一些小的安排和调整,但是最根本就是使我们的体系更加公平。哪怕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其实我们有这么多的技术,你想想这样的穷人家的孩子,能够拿到这样的设备吗?这些移动设备他们能够买得起吗?我们说了技术也许能够抹平一些差异。包括这些孩子我们选拔他们的时候,因为过去只能看一些客观的数据考试,但是现在可以用技术更好地进行学生的选拔,因为这样可以随时监测他们。我觉得在社会中,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还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教育本质上不公平的问题。

主持人(吴颖):

我想再问一个问题,美国政府现在采取了怎样的举措?美国政府如何努力来消除教育不公平性问题?有没有具体措施或者战略出台,配了相应的预算吗?

Michael Moe:比较有趣的一点,我现在还是想讲一下K12教育,在美国可以说在全球来看,每一个学生人均的投入在全球来看是最高的,但是总体效果没有那么高,这个答案不在意你花多少钱给多少资源,更多在于这个体系如何更加公平和更加完善,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

另外美国还存在一个问题,绝大多数的教育支出,其实都不是联邦政府,更多是州和地方政府,当然美国有一些非常顶尖的公立学校,这个不缺。这个需要看个州的州长投多少精力和钱,比如说布什州长,他过去当佛罗里达州的州长,当时他没有上任之前这个州的公立教育非常糟糕,他上任之后扭转了乾坤。其实美国的联邦层面没有太多变化。

主持人(吴颖):刚才聊到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普惠、公平,在中国和美国的一些实践和两位嘉宾的看法。我们回到陈丽校长,因为大部分家庭或者社会对未来人才的培养要往高等教育,这是下一个目标。从高等教育的目标,从高校的角度怎么看未来高等教育,有没有一种可能性我们全都转变为线上,比如北师大、北大清华或者常春藤都可以变成线上教育的高校,这样就解决问题了吗?听一下您的看法。

陈丽:

高等教育需要改革的地方,不比基础教育少。高等教育目前发展,无论从满足国家的发展,满足国际社会人的发展,满足个体幸福生活追求方面的准备,我觉得我们都还有待完善。我个人觉得在很多方面,高等教育改革的决心和力度,可能还不如基础教育。所以为了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高等教育要改革的地方非常多。这是时代的命题,无法选择。刚才提到在线,经常有人问我有了MOOC,是不是我们以后传统的大学就不需要了?我们要回来来看,到底MOOC的创新是什么?这是因为放到网上吗?有很多从来没有接触网络教育的人,在过去几年很多的发声,说革命发生了。如果仅仅把传统的课程放到网上,20年前我们就开始做了,我们今天在座的很多互联网教育领域的前辈,网络教育从今天来看,都是过去了,那么MOOC是什么?MOOC是供给方式的变化,因为原来我们提供一个项目,那么MOOC变成一个课一个课为单位,现在MOOC很多模式是不收费或者少收费。

那么以后的教育都是这样的吗?首先我的回答不是。因为我们有过这样的历史,在电影出现的时候,人类曾经很长的一段时间坚信未来不需要大学,不需要学校,用电影就可以了。事实上仍然存在,那么今天互联网教育应用中有许多创新的实践,令人振奋,MOOC是一种,包括很多,还有一些公共服务体系,很多新的模式非常令人振奋,作为创新的方式值得关注,但是我不认为这些方式都已经可以替代学校或者说完全替代学校,甚至这些方式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情况,都有待检验。

所以我想说我个人明确的观点就是未来大学在我能看得到的时间内,在30年内还会存在。下面一个问题,给所有的嘉宾一起来思考,教育就是简单的信息资源分享吗?如果这样的话,谁去点燃我们的学生?刚才我听到一个尾巴,我们那个嘉宾说谁去点燃我们的学生?如果教育就是经验的分享,我连MOOC都不需要,我们网上那么多开放的视频,可以了。教育远比知识分享要复杂的多。

如果我们仅仅分享人类已有的经验,怎么让学生对未来不确定性做好准备呢?我们的学生一直觉得有一个权威,更何况永远免费的午餐有吗?都需要我们思考。我借这个机会特别呼吁,我们一起来探索,到底互联网对高等教育,对整个教育的作用是什么?我们大多数人停留在他是一个信息传播平台,互联网教育更多的实践是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所谓的传统优秀教师的讲解汇聚起来,这是一种作用,但是它的作用远远大于这个。我特别提醒业界的各位同仁关注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传播的媒介,它是一个全新的空间,具有重构我们各个行业的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这里有三个东西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第一就是供给方式的变化,绝对不是把传统学校的课堂简单搬到网上。

第二我们思考互联网环境下知识生成、知识传播和知识获取有没有新的规律?刚才会前和李总讨论,我们已经研究发现互联网环境下面有一种新的知识生成的方式,它是群体智慧汇聚知识生成,而且知识不断变化,不再是某一个智者认识出来写成书去传播,而是群体智慧汇聚,不断优化这个知识,传播和生成在同一个过程。这样的规律又是什么?它已经变成一个复杂系统,这些规律需要我们去认识,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有效运用互联网去推动教学,同时我们看到互联网在推动教育的科学化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我们利用过程的数据,这一切跟我们以前所理解的简单的把课堂教学放在网上去分享,要复杂的多。

所以最后借这个机会说一下,互联网+教育,远不是把传统的学校课堂放到网上,应该是用互联网的思维,互联网连通的功能、生成的功能、汇聚的功能,包括过程的大数据,留下数据给我们提供的科学精准决策的可能性来重构今天,只有学校这一种形态的教育组织体系,只有老师简单的在课堂的这种提供教育服务的这种供给方式,互联网+教育正是我们进一步推动适合未来新的教育组织体系,教育服务体系,教育的理念,教育的制度创新重要的战略机遇。

主持人(吴颖):

我想转移到施柯老师,因为我本人也是新东方的俞老师的学生,所以我的高等教育阶段之前也接受过新东方当年的教育,20多年前。施柯老师,您能不能分享一下,就接着刚刚的话题,还是往未来的高等教育的方向和新东方在做的,或者您的视角,未来会有哪方面的深刻的力量?

施柯:

首先我不是高等教育方面的专家,陈校长是。我是来学习的。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在不同的领域,无论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我觉得有一个词我特别喜欢,包括会议也给我一个提示,叫人机协同。人机协同这个概念其实也是接下来大家讨论比较多的概念,新东方也做了很多探索,比如通过一些智能批改给老师,降低他们的工作量。解决一些基础教育,一线教育者不愿和不能的问题。但是我们也同时在思考,人机协同大多数走在我们这个时候,从经济角度上来讲,降低人力成本投入,带来更多企业效益,因为毕竟是一个公司。但是这是机器给人带来的一些协同和赋能。反过来,既然是协同,是双向的,人能给机器带来什么样的协同和赋能,这反而是我们要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当老师的一些效率被提升,大量工作时间被减下来之后,企业的成本结构发生了变化之后,机器和互联网对人还能够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企业把成本降下来,花的钱少了,其实我觉得应该更多的投入到教师、人的发展的角度上去。我觉得从企业角度上来讲,毕竟我们是一个培训机构,但是我们也非常重视教师的职业发展。这个时候当节省了大量时间,提升了效率之后,我们知道在教师职业发展中有一个重要方向,叫做教育者作为研究者。其实这么大量的数据沉淀,大量知识的汇集,企业应该把省下来的钱再次投入到教师的发展当中去,让这些教师能够研究出一些新的方向,或者是基于产生的大量的数据,或者是学生的数据也好,学习者的数据也好,做出新的研究方向去给机器赋能。所以说在这一点当中我觉得这是一个对于未来来讲比较深层次的考虑,也是现在大家在伦理上面讨论的比较多的问题,机器替代人的话题。

所以说其实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想法,是什么呢?就是现在各个机构也好,国家性的机构,民营性的机构都在大做这样的互联网教育,也在做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教育相结合,但是由于这是一些不同的投资的方式,决定了这样一些平台,其实以后对于未来的开放的程度大家都会有一个投入产出的思考。所以说像这样的机器学习也好,包括未来的赋能的,无论在哪个领域的东西,我自己大胆地想,那天跟我们CEO周老师在讨论,像这种技术的开发是否能够变成真正的免费?开放?因为我们现在都在讲,要解决基本的公平问题。但是由于投资的思考它做不到这样开放的话就会很痛苦。这个可以类比前段时间看的《我不是药神》,那么多公司花数十倍的钱和时间把药研发出来,赋予这么高的价格,但是解决的可能是非常小的罕见病。而这些罕见病病人要付出这么高的代价。这件悖论的本身我觉得在教育当中是有一定意义的。

况且,我们教育的这些人工智能的这些产生,其实是有大量的学习者的数据,也就是他们是免费给了我们的,不完全是一个公司的投入的这么一个过程。所以这稍微说的远一点了。从这个意义上面来讲我觉得从两个角度思考,教师人本发展问题,第二,关于这些工具当中未来更加民主化使用的问题。

主持人(吴颖):

谢谢施老师。施老师也提了一个非常深刻的看法。就是我们未来全社会,甚至全球的学习者的数据,这个技术和专业的应用领域的这些投入所带来的成果能不能够变成开放的、普惠的,全社会,乃至全球受益的,这个方向非常值得深入思考。

下面请每位嘉宾再用一两句话总结描述一下您心目当中未来教育的终局或者您教育的期待和期望。

方晋:

刚才大家谈到了很多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问题,但是我们回顾一下历史的话大概可以猜测一下未来的走向。其实任何一个通用技术和科技大规模推广,都会使得一个社会更加平等。

我们看交通、能源、信息技术都是这样,因为它后面边际成本会比较低。比如说互联网,智能手机发展,实际上让更多人之间更加平等。而信息技术发展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去中心化。所以我想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改造也是如此。我刚才讲了,将来的需求是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而供给我觉得会是这种分散化的,就是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终身的学习,但是人人也都可以当老师。我相信教育的回报,私人回报在上升,教育的私人供给也会上升。所以我相信未来非政府部门会在教育的事业发展当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陈丽:

我觉得未来的教育投入肯定不止是政府投入,我总说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也要投入吧?第二,未来的教育,智慧的贡献者一定不止是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全社会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所以我觉得未来的教育应该是全社会共同服务,共同贡献,共同参与的教育。

李朝晖:

我想提一点,我觉得技术在教育领域渗透刚刚开始,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技术会把教育最初的门槛,知识的传播,初级知识的普及这样的问题解决,甚至能够解决很多的跨领域的沟通,比如说像翻译的软件,我相信在不太久的时间之内,甚至三年、五年之内就会解决很多语言的障碍,使过去很高的沟通成本降低,使我们过去很重视的一些教育领域变得不那么重要。但是同时它也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自由去探索一些更深层次的教育的需求。比如说关于创造的,关于多样化的,比如说关于技术创新的,我相信在未来,教育会越来越变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包括全世界大家如何来竞争,如何来合作里面一个重要的手段和课题。

Michael Moe:

我觉得教育的未来和未来的教育其实是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或者是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我相信未来的教育将会是不可见的学习,或者是你去学,去做,可能不单纯是你在学这个过程,而是潜移默化的学习的体验。我觉得这个是一种未来的趋势。

施柯:

未来的教育我觉得人人都可以作为一个教育者,就是通过良好的技术的水平,有更高频次的,跨越空间和时间当中的更好的这样一种教育的场景和机遇的产生。

主持人(吴颖):

谢谢各位。我代表本次GES六个主办单位也想最后表达一下,这是我个人同样也是我们集体的愿望。创新融合,让教育点亮每一个人,教育是每个家庭、全社会,乃至全人类的责任。教育具有民族性,也有国家属性。人类基因的传承可能是生物学的范畴,但人类文明和历史的传承是教育的范畴。最后,我想再一次感谢并呼吁全社会所有的家长,包括我们的政府,教育行业的从业者,学界的领袖,我们的资本,我们的互联网技术的专家,一起来关注教育,让明天的教育更美好!谢谢大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