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教育与改革同行40载:绘就人民满意的中国教育画卷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8-09-07 16:13:15

摘要:2018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了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的目标。

9月5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了优秀教师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会,全国5位优秀教师代表围绕“与教育改革发展同行”的主题与中外四十多家媒体进行交流。 国新发布

  9月5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了优秀教师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会,全国5位优秀教师代表围绕“与教育改革发展同行”的主题与中外四十多家媒体进行交流。 国新发布

教育与改革同行40载:绘就人民满意的中国教育画卷

  本报记者 毛小北 张一伟摄影报道

  2018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了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讲话中提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

  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从未停止我国教育发展的脚步。从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到把实施科教兴国作为基本国策,再到人才强国战略,在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战略机遇面前,中国作出了一次又一次攸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重大历史抉择。

  “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这是中国共产党对13亿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更是属于每个中国人美好生活的起点。一条条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之路在13亿中国人民的脚下铺展开来。恢复高考、立德树人、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以浓墨重彩之笔绘就出一幅让人民满意、人人出彩的中国教育画卷,也让13亿用知识与信念充实起来的中国人成为托举民族复兴梦的强大引擎。

  知识改变命运

  1977年冬天,中国570万考生走进了阔别已久的高考考场。1978年春,27万人走进了各大高校的校园,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恢复高考后首批大学生入学40周年。40年间,一批又一批大学生已从奋进的青年变成了睿智的长者,中国也发生了改天换地的沧桑巨变。

  著名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改革开放之初,我们一缺资金,二缺人才。要资金,就得开放,引进外资;不仅引进外资,还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但引进技术以后,谁来承接这个技术呢?必须要靠人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同志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可见作为选拔人才工具的高考有多么重要。”

  而在许多关于恢复高考的重要历史文献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求贤若渴的心情。

  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回忆称,1977年8月初,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时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的何东昌在会上发言说,当时清华大学招收的工农兵学员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很多人只有小学水平,到校后还要补习中学课程。邓小平当即插话说,那就干脆叫“清华中学”、“清华小学”,还叫什么大学。邓小平同志的讲话表明,为现代化建设储备人才刻不容缓,恢复正常的高考选拔制度已经势在必行。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无比正确的决定。1980年到1982年间,1977年、1978年考录的共67万多本专科大学生陆续毕业,成为改革开放后所选拔、培养的第一批优秀人才,为求才若渴的中国社会注入了一股新生力量。当时流行的一句顺口溜叫做“金77、银78”,对当时人才稀缺的中国社会来说,这些大学生们像金银一样珍贵。

  此外,除了选拔人才,实现社会流动、促进社会公平也是高考制度的题中之义。高考制度的恢复也让更多人有机会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中科院院士、北大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张平文仍清晰记得,年少的他为减轻家中负担,走街串户卖冰棍的情景。因为家境贫困,一家人全靠父亲种田糊口,张平文几乎不敢憧憬自己的未来。

  1984年,高考成绩全省前十的张平文被北大数学系录取。“在那个年代,如果没有高考,很多像我这样农村地区的孩子可能走不出来,更不可能做学问。”张平文说。

  40多年来,高考始终佐证着“知识改变命运”的信条。高考制度的存在,使全社会形成了一种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的风气。高考让广大人民群众相信,通过努力学习知识,就可以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深造,从而改变自身命运,使未来更加光明,人生更加精彩。

  教育与改革同行

  40多年来,教育始终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进行自身的不断优化和完善。

  金秋9月,又一年教师节临近。9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几位优秀的教师代表与中外媒体记者畅谈改革开放40年来教育领域的变化和感受。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陶文铨老师在上述见面会上回答记者关于改革开放40年的感触时,他这样说:“我个人认为,改革开放40年以来,高等教育的变化很重要的一点是建立和健全了学位制度。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前是没有学位制度的,所以招收应届生是不授学位的,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建立了学士、硕士、博士的三级学位制度,1984年国务院批准首先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大等22所院校建立研究生院,加强对硕士、博士培养的指导。应届生的招生数字也大幅增长,我是1962年西安交大毕业,考上西安交大研究生,那是国家第一次招考研究生,整个学校只有14名,但是今年西安交大有5248个硕士,1402个博士,是改革开放初期的300多倍,大量高质量研究生的培养,对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和科学事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校长陈立群用几个“多和少”回答了教育改革几十年间的变化:“我从一个中学老师、中学校长的角度谈一下这个问题,我用几个少、几个多来归纳一下。我感觉没有完成12年基础教育的孩子现在越来越少了,单位班级的人数现在越来越少,大家都在进行小班化的尝试。教师的低效劳动时间越来越少了,我参加工作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要准备一份练习、准备一份试卷是要用钢板蜡纸刻出来,再用油印机一张一张推出来,很费劲,也很费时间。

  与此同时,有几个多,一个是现代化的校园、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越来越多,高学历的教师越来越多,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越来越多。我现在在的民族地区,有时候开一个家长会,到的家长还没有老师多,这是前几年,但是现在家长到的比例大了,现在上升到60%、70%的家长都能够来了,所以重视教育的家长也越来越多了。”

  如同陶文铨院士和陈立群校长所谈到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健全,社会认同的支持关注,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进程。尤其是当代国际竞争加剧,教育的优劣事关一国的发展,一批优秀的高质量学校也脱颖而出。

  学而思则优

  在近期央视播出的“加油向未来”节目中,清华00后学霸陈鲲羽单挑23人科学团的一段视频刷屏。从等离子体与可控核聚变到静电屏蔽效率,从理论预言的天体黑洞到爱因斯坦透镜,不同领域科学原理他都样样通晓。对战现场精彩刺激,他被选手们称为“鲲神”,更是被评价为“他称第二,没有人敢称第一”。

  如果说清华大学给了他更多丰富多彩的人生,那么东北育才学校则给予了这位18岁的大三学霸最为根基的营养,让他可以在今后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

  9月2日上午10时,适逢东北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度开学典礼在浑南校区体育馆召开,在场师生达到五千人。记者发现,虽然现场人数众多,但大家井然有序,聚精会神。各学部在校生代表与各位新同学分享成长心得,老生们说:育才并不是一所普通的学校,这里是砺炼领袖素质、培育人生梦想的地方。国际部学生代表郑真赫说:“东北育才学校是我认为最好的学校,在这里的学生是最优秀的,老师是最专业的,活动是最丰富的。”

  据了解,东北育才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多种社会实践,力求将所学知识融入到社会中去。还与国外知名学校合作,将国外的优秀教学经验融入到实际教学中,不但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还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校长兼党委书记高琛在会上做了语重心长的讲话,她殷殷叮嘱新同学们要怀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信念和报效祖国的赤子情怀,刻苦坚持,勇于担当,成为具有本土情怀、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拥有让生命之花绽放的幸福人生。高校长还希望新教师们抱着乐观去感悟生活,带着幸福去理解教育,怀着激情去追求理想,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努力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跨越,做好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的引路人,与育才一起创建为每个孩子准备好未来的理想学校。

  今年两会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高琛校长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也曾表示,要通过扎实输出文化理念、管理机制等方式,有效扩散名校资源,增加优质教育供给,满足广大孩子接受有质量教育的需要。

  事实上,东北育才也用行动践行着这一理念,该学校作为沈阳最好的基础教育学校之一,通过管理者的派驻和多层次的培训,十多年来带动了多所中小学迅速提高了教学质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高琛说,育才的文化就是培养有报效国家能力的一代新人。通过管理团队传播育才文化的过程就是激活理念、激发斗志的过程。老师还是那些老师,但工作起来的劲头就不一样。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死读书与读死书都无法培育出优秀的人才,相较于国外“放养式”的教育制度,我国已经意识到需要与社会接轨才能让莘莘学子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不忘初心,方能始终。精湛的教育水平与爱国情结让东北育才学校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他们将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产经新闻。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何一华 HN11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