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4位教育名师谈青春谈奋斗谈教育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8-07-16 11:05:21

广大青年教师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成就武汉教育群星闪耀。7月12日,长江日报记者采访了4位教育名师,谈青春、谈奋斗、谈教育,他们勉励青年教师们做学问之师、品行之师。

4位教育名师谈青春谈奋斗谈教育

杨小玲 

  全国师德楷模杨小玲:

  要从心底认同自己的事业

  “习总书记曾写信勉励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当时我听了以后很振奋。我也是从一名年轻教师成长起来的,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一路走来会经历很多坎坷,每当遇到困难,都是心中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与坚定的信仰支撑着我渡过难关。”7月12日,杨小玲回忆起自己的从教生涯,感触颇多。

  1990年,刚从武汉幼师学校毕业的杨小玲在当时已获得保送大学和去省直幼儿园工作的情况下,因为被聋哑孩子对艺术的渴求而感动,义无反顾地成为武汉市第一聋校的老师,选择了和这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在一起。她回忆,对于很多人来说,教聋哑孩子跳舞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帮助孩子们圆梦”的信念,激励着她在这条路上坚定前行。

  杨小玲说,对孩子的培养,尤其是对特殊孩子的培养,需要教师极大的耐心和奉献精神。是不是真心热爱学生、热爱教育,是支撑着年轻教师们不断自我突破的关键力量。“每位年轻教师都应该有一颗善良之心、包容之心,给孩子温暖。也要怀有一颗进取之心、奋进之心,不断追求自我进步。只有具备这样的精神,才能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长江日报记者陈晓彤)

4位教育名师谈青春谈奋斗谈教育

张龙

  “全国最美教师”张龙:

  对教育工作充满仁爱之心

  张龙,武汉盲童学校教师,扎根特殊教育领域多年,2015年荣获“全国最美教师”称号。张龙认为,有“仁爱之心”是对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青年教师应该具备的品格。什么是仁爱之心?张龙表示,它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的爱,也包括教师对这份事业的热爱——教师干的就是一个良心活儿。

  张龙本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义无反顾申请到武汉盲童学校任教。任教期间,她戴着眼罩跌跌撞撞,感受盲童的世界;她成立武汉盲童“六点天使”艺术团,让音乐给孩子带来快乐和希望;她四处奔波,为盲童吴迪制作励志单曲唱给天堂的妈妈;她为盲童范宗宇亲自上门拜师,请求武汉音乐学院二胡演奏家张气刚教授收孩子为关门弟子……“仁爱之心”让张龙托举起了盲童的梦想,换来人们对教育工作者的尊重。

  “教育者应是一个善于雕刻的木匠,而不是一名爱找毛病的挑剔者。”张龙认为,青年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仁爱之心。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有亮点,让一个不及格的孩子及格,比让一个考90分的孩子达到95分更有意义,教育不仅仅是锦上添花,更应该是雪中送炭。

  张龙说,有些青年教师学历很高,工作以后往往在“吃老本”,而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很快,不能与时俱进,就意味着将被淘汰。青年教师也应对教育工作充满仁爱之心,这份热爱会促使他们不断学习和进步,让学生受益。

  (长江日报记者郭丽霞)

4位教育名师谈青春谈奋斗谈教育

朱公瑾

  武汉首届年度教师朱公瑾:

  青年教师就像高悬的太阳

  武汉市第十二中学美术教师朱公瑾是武汉市首届年度教师,曾荣获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武汉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得知“寻找最燃青年教师”行动启动,朱公瑾很高兴:“这是好事,我绝对赞成,评选的标准和报道能正确引导年轻老师,促进他们积极向上。”

  朱公瑾把人的一生分为四个阶段,从出生到20岁为“生”,20岁到40岁之间为“长”,40岁到60岁为“收”,60岁到80岁为“藏”,契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古语。朱公瑾认为,20岁到40岁应该是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阶段,也是应该有所成就的阶段。他回忆,26岁时,他代表监利在湖北省的一次绘画大展上获得了奖项,奠定了以后走上绘画道路的基础。

  “青年教师就像高悬的太阳。”朱公瑾鼓励青年教师们趁着年富力强,努力拼搏,有所作为。他告诉青年教师,要真正教好书,首先要“育人”,教师的“知行合一”是最重要的一点。“作为教师,要坐得正、走得稳,品行好,成为学生效仿的好的师范”。

  (长江日报记者刘嘉)

4位教育名师谈青春谈奋斗谈教育

耿喜玲

  武汉2017年度教师耿喜玲:

  练就“五心”找到职业幸福

  对于青年教师,武汉2017年度教师、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耿喜玲常谈“五心”——静心、恒心、专心、爱心、悦心,从教35年,她一直坚守着这“五心”,取得了应有的成绩。

  这“五心”相辅相成,首先需静心。耿老师说,青年人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行业,面对挑战和迷茫的时候,首先要有定力,不要轻言放弃。30多年前,从师范院校来到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学后,耿喜玲发现这个学科没有地位。上世纪90年代,很多中学心理老师纷纷改行去担任主课教师,从而提高待遇改变地位,而耿喜玲却坚信,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社会竞争力的加强,学生心理教育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她不随大流、不怕“寂寞”,用自己的坚守、勤奋、智慧在中学心理教育这个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

  青年教师还需要恒心和专心。多年来,耿喜玲除了完成正常课堂教学任务外,每天课余还要给1-3个学生进行个体咨询,耗时近两个小时,但从未向学校申请加班补助。同时,还经常家访,解决学生厌学、逃学等心理问题。近些年来,近千名心理问题较为复杂的学生通过个体咨询得到解决。

  “作为一名教师,爱心最不可缺。”耿喜玲说,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都有其个人化的原因,每一个看似“无理”的行为,都是向教育者发出的求助信号。 “最后一点是悦心。”耿喜玲表示,拥有了“四心”后,在她看来,在教师这个职业中,收获满足和喜悦也是自然而然的。“我感觉自己每天都在被需要着,常常可以看到因我的工作而变得和谐的家庭,那些由无助变得自信的学生,我确实感到很幸福。”。

  (长江日报记者杨枫 通讯员王琼)

  本版摄影 长江日报记者彭年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