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高原特色产业“云南红梨”助力脱贫攻坚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6-04-07 15:00:59

  新华社昆明4月3日电(记者姚兵)除草、修枝、搬运农家肥……正是春耕时节,67岁的巴洪全吃过早餐就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巴洪全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凤屯镇大平地村村民。20多年来,他对种树情有独钟。

  “我们这里山地多,由于干旱缺水,以前山上主要长些灌木,基本没什么经济效益。”巴洪全一边除草,一边指着附近一座种满云南红梨的山头说,“你要早来几天,就可以看到漫山遍野的梨花。”

  近两三年,云南红梨在凤屯镇开始大规模种植,目前种植了8500亩,已成为当地264个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的支柱产业。

  上世纪90年代,为了提高山地效益,巴洪全承包了几百亩山地,带动百姓种桉树。“8年后,一棵桉树可以卖100多元,每年桉树叶还可以卖给当地老板烤桉油。”巴洪全回忆当年给老百姓“算账”的情景说,“桉树给村民带来了一定的收益,但砍伐后种新树前需用挖机对山地深挖,每亩开支400多元不说,主要是容易造成土壤贫瘠。”

  种桉树给巴洪全带来了“第一桶金”,但也让他看到了弊端。“我寻思着如何让有限的山地发挥更大的效益,并做成一种持续的产业。”巴洪全喜欢在房前屋后种植果树。“长期实践证明,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比较适合种云南红梨。”他说。

  巴洪全说,自己“转型”并不困难,但带动群众一起“转型”却非易事。“毕竟大家已习惯了种桉树,也尝到了一些甜头。”于是,他又给老百姓“算起账来”:红梨3年可见效,而且衰退期较长,连子孙后代都可受益。巴洪全带头砍倒桉树,种下了几十亩红梨。

  云南红梨3年初挂果,5年左右达到丰果期。2011年,巴洪全的梨树开始挂果,当年给他带来了4万多元收入,随后收入逐年增加,2015年6吨多红梨卖了20多万元,他家盖起了一栋三层楼房。

  凤屯镇党委书记代金说,种植红梨经济效益好,一些村民又有种植的经验,当地政府决定加以引导、给予资金项目支持,扩大种植规模。

  从2013年开始,政府连续两年安排产业扶贫资金340万元,整合资金180多万元,群众投资1000余万元,在飒马场、龙丰、牌坊等5个村委会31个村民小组连片发展种植云南红梨8500亩。

  “种植红梨使2381人受益,其中贫困人口650人。”代金说,2014年400多亩红梨初见成效,实现收入600多万元。预计到2017年,可实现红梨产值1亿元以上,人均可增收6000多元。

  实现规模化种植后,2013年当地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和红梨协会,巴洪全被推选为协会会长。“种了大半辈子树,这几年深深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啊!”巴洪全说。

  “针对全县3070户10888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我们突出干部责任、政策措施、资源配置、定点帮扶"四个精准",确保今年年底1万多人脱贫,贫困县如期摘帽。”牟定县县长赖有常说。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